
只有直面人口减少的现实,承认城市正在从扩张转向收缩,才能彻底告别摊大饼式扩张的城市规划惯性,转向 " 瘦身强体 " 的发展理念。
最近,一篇 " 收缩型城市 " 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
论文列出了一份 138 个收缩型城市名单,部分被点名的城市迅速发声,以 " 辟谣 " 的形式,澄清该名单并非官方发布,来源不实。

图 / ***
总之,言语间流露出对这一标签的排斥与警惕。
对于 " 收缩型城市 " 的概念,被点名的地方高度敏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在过去数十年的高速城镇化浪潮中,增长与扩张,几乎是所有城市发展的唯一叙事。
然而,人口红利衰退,城镇化见顶,我们必须承认,城市的发展并非只有增长与扩张的单一线性路径。收缩,作为城市生命周期的一种客观阶段,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发生。
一味回避城市在收缩的客观事实,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收缩型城市 "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提到," 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
不过到目前为止,政策层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认定标准,关于 " 收缩型城市 " 的讨论,更多停留在坊间学术研究层面,它背后所指向的人口、经济与城市空间的变化,是正在上演的客观趋势。
人口数据是最核心的体现。
像此次引发争议的论文《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其中的收缩型城市名单,是对比第七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后得出的,判定是否收缩的依据也很简单,也即这十年间,常住人口是增长还是减少了。

▲《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图 / *** )
其实,类似以人口为判定标准的研究还有很多。
比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团队的研究指出,2007 年至 2016 年间,中国有 84 座城市出现了收缩,具体体现是,连续 3 年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城市案例。
更具知名度的,莫过于黑龙江鹤岗。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滞后的双重压力下,常住人口从 2010 年的 105.8 万,下降到 2020 年的 89.1 万。
产业空心化,也传至地方财政。此前,鹤岗市 *** 宣布实施财政重整,成为全国首个进入此状态的地级市。

▲鹤岗(图 /CFP)
鹤岗的困境并非孤例。像辽宁阜新、甘肃玉门等资源城市,都走过了相似的轨迹。
而且收缩的趋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一二线城市的 " 家门口 ",像河北张家口,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当前也出现了人口缩减、房价 " 鹤岗化 " 的趋势。
地方 *** 对 " 收缩型城市 " 的标签排斥抵触,情理上不难理解。毕竟,它所代表的产业、人口、城市空间的衰减,并不是一个正向的标签。
然而,无论地方 *** 在情感上,多么不愿接受 " 收缩 " 的标签,都必须承认,它就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实。承认城市正在收缩,并不会直接给地方带来实质性的负面伤害。与其回避问题,纠缠于 " 收缩型城市 " 有没有官方文件、标准,不如直面现实,早日大刀阔斧转型。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发展理念的认知转换问题。
一个城市之所以出现收缩迹象,核心因素在于,产业结构落后,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导致无法留住人口。
资源枯竭,传统制造业外迁,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时,城市的经济引擎便会失速。承认收缩的现实,本质上是承认,传统的资源消耗式、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走到了尽头,这是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

图 / 图虫创意
产业衰败和人口流失,往往会加剧地方财政压力。但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的配置,如医院床位、学校数量、公交线路等,都与常住人口规模紧密挂钩。
在增长和扩张主导的惯性思维下,很多城市在制定规划时,搞 " 小城大规 " 的超前建设,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出现浪费。
有的城市规划超前的新城,一建成就变成了 " 鬼城 ";还有的地方超前建设高铁站,结果没有客流支撑,高铁站开通不久就陷入闲置的状态。
一旦产业衰退,人口减少,税基萎缩,而维持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行政机构的刚性支出不减,财政收支的差额便会越来越大。
因此,只有直面人口减少的现实,承认城市正在从扩张转向收缩,才能彻底告别摊大饼式扩张的城市规划惯性,转向 " 瘦身强体 " 的发展理念,科学动态地调整公共服务供给,对闲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大力着手产业转型。
近年来," 砸碎铁饭碗 " 的呼声渐高,多地已开始着手相关改革,精简行政编制。背后深层的逻辑正在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收缩,不再需要那么多行政人员,去管理一个日益缩小的社会。
长期来看,随着出生率下降,人口进入负增长的通道,以及城镇化的步伐放缓,城市收缩的趋势,还将在更大范围内上演,并成为一种新常态。未来,收缩型城市的成员名单,一定还会不断增加。
对此,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根本没必要掩耳盗铃,当鸵鸟。
其实在政策层面,发展模式转向的信号已经相当清晰。
如前面提到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就要求 " 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 "。
前不久,《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到,推动中小城市结合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这一系列表态意味着,尽管没有公布严格的界定标准,但针对收缩型城市的调整,甚至是行政区划层面的大调整,早已经从民间讨论进入政策语境。
未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对部分严重收缩的县、市进行合并,对衰减的城市降级甚至撤销,都可能成为现实选项。
我们相信,一场深刻的城市格局洗牌即将来临。

图 / 图虫创意
对于地方 *** 而言,最关键的是抛弃幻想,放弃掩耳盗铃式的鸵鸟心态,正视现实,主动迎接变革。
比如,科学评估自身的人口、产业、资源禀赋和财政能力,该砍掉的规划、基建,要大刀阔斧地砍掉,该精简的行政机构和编制,要用刮骨疗毒的决心去做减法,在有限的财政能力下,更大化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之,城市收缩的浪潮已然到来,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看到,它并非宣告城市 " 死亡 " 的判决书,而是倒逼地方加速转型的有力提示。
换个角度看,真正影响地方形象,影响地方招商引资效果的,从来不是一个 " 收缩型城市 " 的标签,而是面对收缩趋势时,地方是否展现出积极作为、主动求变的决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