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真的可以疗愈心理疾病吗?这是否有科学依据?能治疗哪些心理疾病?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9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的“上海健康播报”第九期发布会聚焦心理健康和音乐疗愈,专家就上述问题给予回应。
“音乐起到疗愈作用,并非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在发布会上指出,从生理层面看,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其节奏对心率和呼吸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舒缓的音乐能使心跳和呼吸同步放慢,放松身心、降低血压。音乐还能影响脑电波,例如轻柔的古典乐可促进与放松相关的α波,而特定的冥想音乐有助引发深度放松的θ波。

2025年10月9日,“上海健康播报”第九期发布会现场,3名精神和心理治疗领域的专家就音乐疗愈热点问题给予回答。主办方供图
当前,在临床上,音乐疗愈适合哪些心理疾病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指出,音乐疗愈是一种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治疗 *** ,通过音乐活动改善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交和认知功能。研究表明,音乐能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改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应对疼痛。此外,音乐疗愈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尤其有效,有助改善认知功能、调节情绪状态和促进社交互动。在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问题上,如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音乐疗愈显示出积极的效果,能提高患儿的社交技巧、语言发展和记忆力,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并促进情绪和行为的稳定。
谢斌同时表示,音乐疗愈尤其擅长处理情绪调节、创伤处理和社交互动等核心问题,如抑郁症与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精神分裂症、物质成瘾等。
“拿抑郁症来说,音乐治疗提供非言语的情感出口,通过聆听或演奏与情绪状态相符的音乐,患者能安全宣泄压抑的情感,而创作欢快的音乐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提升积极情绪。就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言,音乐治疗通过击鼓、弹奏等方式,患者可以安全表达难以言说的恐惧与愤怒,治疗师创造稳定、可预测的音乐节奏,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对自身和环境的安全感与控制感。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音乐治疗的目标侧重于现实导向和改善社交,结构化的合奏活动能帮助患者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增强现实感,音乐也能触及情感,缓解情感淡漠等症状。”谢斌举例说。
音乐疗愈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医学治疗?谢斌对此予以否认,“音乐疗愈只能作为补充手段,不能替代必要的医学治疗手段,它可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但不能取代传统治疗。”
音乐疗愈是不是等于听音乐,在家里多听音乐就可以疗愈心理疾病吗?
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解释称,音乐疗愈是专业的音乐治疗,它是由认证治疗师主导、目标导向的临床过程。不止于聆听,更强调互动与疗愈目标,包括很多环节,如需要治疗师全程引导和评估,要设立音乐治疗的具体目标,而不仅仅是听音乐就可以。同时,音乐疗愈方式是多样的,除聆听外还包括即兴演奏、歌曲创作、律动等主动参与形式,治疗师还会持续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
谢斌指出,当前,音乐疗愈存在一些大众认知误区,“譬如大家觉得听音乐好就一直长时间听,其实,听音乐要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设备更大音量的60%,连续聆听不超过60分钟,而如果总是通过悲伤音乐反复咀嚼负面情绪而未获宣泄,反而可能加重抑郁,此时应寻求*助。”
乔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音乐疗愈目前也正在朝着个性化、可及化与沉浸化趋势发展,如借助AI技术可通过分析生理数据、听歌历史及实时情绪,动态生成“音乐处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能构建多感官疗愈环境,如帮助社交焦虑者在VR中通过音乐互动练习社交,或为临终患者创建宁静的视听世界。另外,患者可穿戴设备结合生物反馈,实时监测压力水平,自动触发音乐干预并可视化放松进程,形成自主调节训练。脑机接口则可以让行动受限患者通过“意念”选择或创作音乐,重获表达与沟通能力,维护心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