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喜欢的东西,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自己讨厌的玩意,比如说广告,时间就好像过得特别漫长,仿佛一秒变成了两秒。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并且会归咎于心理作用。

必须是错觉呀,广告倒计时难道还能骗人吗?
直到有网友真的拿出了秒表,大家才发现,连倒计时都可以造假,互联网广告也有自己的赛博鬼秤。
有位评测博主掐秒表测了四大主流视频平台的广告,然后惊讶地发现,它们的观影前的广告,竟然全都比倒计时显示的要长,分别超了1.7、0.66、2.21、1.66 秒。

小白评测
而且这是多次掐表测试出的平均值,不存在什么手抖的问题。从秒表和倒计时的同步率来看,有的 APP 是广告播放了 1 秒多之后才开始计时,有的 APP 是倒计时到一半,读秒突然变慢。于是博主合理怀疑,这些大厂在用假的倒计时偷用户的时间。

小白评测
事情发酵后,各路媒体很快也来凑热闹,这一测更抽象了,广告标称时长越长,鬼秤就越猛。媒体直接用专业软件录屏统计时长,某绿色 logo 的视频 APP,120 秒的广告,实际播放了 123 秒,偷 3 秒;作为竞品的另一个视频 APP,在全程 *** 流畅、广告画面无卡顿的情况下,倒计时速度越来越慢,与现实时间脱节,最终标称 119 秒的广告播放了 123 秒,偷了 4 秒。

红星新闻
换句话说,在 2 分钟的广告里偷你几秒钟,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成了互联网大厂之间的默契。
对于这个*,某大厂的官方解释是," 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从而导致广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
是不是听起来挺有道理的?我们碰到这种情况,可能之一时间也会怀疑设备或者 *** 卡顿,但倒计时不准的事情,还真跟卡没关系。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有科技博主对绿 logo 视频 APP 的安装包搞了逆向工程,直接一行行拆代码,然后发现里面有一行倒计时相关的公式,真实时长 = 倒计时 +2 秒。所以,之前评测出的 90 秒广告要看 91.7 秒,实际上还是少掐了一点,92 秒才是最准确的。

@边亮 _ *** 安全
如果说大厂们好歹还要点面子,那小企业、小工作室真就是把用户当傻子了,纯赌你不会掐表。一些小程序里面的开屏广告,倒计时 30 秒,实际要看 50 秒才结束,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还有些小程序,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它们搞了双重倒计时,你刚刚进去的时候,显示 " 看 15 秒广告即可使用功能 ",等到 15 秒倒计时结束之后,它又弹出个新广告,让你再看 30 秒,很多人就会觉得,我已经浪费了 15 秒时间,沉没成本在这,还是咬咬牙看完吧。
而这些广告的内容,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跳转到大厂的购物软件。
说到购物软件,里面的广告其实也可以注水,几大常用的 APP 都有那种浏览商品领金币、领福利的任务,规定是看 XX 秒就能达标,你感觉几十秒很快,但实际玩下来就会发现,这个界面需要你不停滑动才会计时,假如你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商品上,时间就直接冻结了。实测下来,除非你拿出搓王者的手速一直下滑,否则是绝对不可能在标称时间内做完任务的。

偷这几秒、几十秒钟时间,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很多 APP 的用户数量都有几个亿,而且每个用户并不是只看一次广告,这涉及到一年几千万元的收入。
目前几大主流视频网站的广告,都有Cost Per View计费模式,也就是按广告播放量计费,他们要跟广告主商量出一个有效计费时间,比如说 10 秒、15 秒,如果播放时长没有达到标准,则不收取费用,用户看完才会触发广告计费。偷几秒钟时间,可能恰好够在片头多塞一条广告。

很多法律人士都认为,这种赛博鬼秤,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应认定为欺诈。
不不不,各位还是低估了大厂的智商,他们早就算好了一切。广告右上角,从来都没有明确承诺过倒计时结束后广告关闭,要么就是只写"XX 秒 + 购买会员可关闭 ",要么就是"XX 后关闭 ",缺了 " 秒 " 这个时间单位。你要真的去告,人家可以跟你玩文字游戏,说倒计时本来就不做数。

只能说,大厂的法务部养这么多高手,不是白养的。
让我们来小小算一笔账,现在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为 7.52 亿,如果资本从每个人身上,偷 100 秒的时间,那他们就悄悄窃取了86.8 万天的生命,足够被钉在热搜的耻辱柱上了。

但网友们的关注,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在看广告浪费生命这件事上,要防的贼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
大家应该能感觉到,现在网上的广告越来越泛滥了,你用个 APP,从开屏,到界面 banner,到视频开头,再到右下角小窗、详情页,全部都被广告占领,几乎无孔不入,连暂停视频都会弹出占领整个屏幕巨幅广告,想截个图都得先关闭弹窗。

顺便一说,发明这个暂停广告的人,还被公司当成了宝,直接颁发 " 金芒员工一等奖 ",高度肯定其创新精神和用户思维。

有博主专门统计过,某热门视频 APP,从你点开软件,到搜索内容、播放视频,中间要经历十几个广告栏位,加上这些栏位会自己滑动切换,2 分钟内总计看了 30 个广告。就算你充值了会员,也只能免掉片头的广告,其余部位依然在辣你的眼睛,只是把 " 充会员享受更多精彩内容 " 的字样,改成了 " 自动续费包月会员更便宜 "。
除了视频 APP,各种社交媒体也开始见缝插针,不管是某书还是某博,都在信息流中隐藏了大量的广告,根本分不清谁是正经内容,谁是牛皮癣,如果你不睁大眼睛去找小标签,可能一不小心就跳转到别的 APP 了。

就连过去被视为净土的评论区和朋友圈,现在都变成了广告的战场,充斥着," 别笑,你也过不了第二关 "、" 这真的不能算我菜吧 ",刚开始大家还对这种可以互动的广告感到挺新奇,纷纷在下面评论盖楼,但久而久之就审美疲劳了,再加上个人用户也在广告下发布自己的广告,厌恶感更上一层楼了。

这还不算完,前阵子,某地图软件甚至被曝出了,在导航页面植入车道级广告,马路上写着" 累了困了喝 XX 特饮 ",然后时不时还飘过来一个路边广告牌,也是一样的内容,非常洗脑,且这些植入不能关闭,你开多久车就得看多久。
很多用户反映,在复杂的城市道路或高速行驶状态下,突然出现的广告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很多时候,出事也就是半秒的时间,它甚至会遮盖住车道指示箭头等关键信息,这已经是为了赚钱连用户安全都不管了。

面对口诛笔伐,该导航 APP 和饮料品牌都选择了不回应,没有道歉也没撤销广告。有业内人士爆料,这个车道级广告是单独定制的,费用在千万元以上。
当你对这些充满广告的 APP 感到深恶痛绝,终于下定决心点开卸载,就会发现,它们死到临头,还要再弹一波广告," 抽奖福利不要了吗?" " 我们额外送你优惠券!"…… 可能这就是中文互联 *** 有的黑色幽默吧。

现在的广告不仅多,在恶心人这件事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摇一摇广告就已经搞得天怒人怨,部分 App 将传感器的灵敏度调到极致,只要看广告的时候,你稍微移动下手机,就会自动跳转,进入电商页面或下载乱七八糟的应用,防不胜防,离谱到了啥程度呢?走路或者坐车时的轻微晃动,都会触发跳转,按手机的时候力道大一点,马上打开别的软件。

早在 2022 年底,工信部就出台规定,对摇一摇的触发标准做了限制,要求速度不小于 15m/s²、转动角度要大于 35°、操作时间不少于 3 秒。但几年时间过去,有很多 APP 似乎并没有遵守这个规定,该乱跳的还是继续跳。
以至于每次苹果更新 ios,网上都会有传言说,新系统可以单独禁用陀螺仪,从 2022 年传到 2025 年,奈何苹果不给面子。

当然,就算手机厂商真的开始剥夺 APP 的权限,他们也有别的办法让用户误点进去,最简单的手段就是,直接在广告界面弄四五个关闭按钮,让你真真假假分不清,只要错按到了一个假的,立马跳转。

甚至有人,想出了在广告上做根假头发的点子,让用户以为屏幕脏了,只要拿手去摸,就直接跳转到别的 APP,帮它刷点击量,地狱空荡荡,鬼才在人间。

在塞广告这件事上,我们丝毫不用怀疑互联网行业的实力,他们总是能拿出无穷无尽的智慧,从最刁钻的角度恶心自己的用户。
不过话又说回来,用户生气、吐槽是一码事,但广告的泛滥绝对不会因为大家反对就停止,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广告。
我们平时注册使用大多数 APP,都是不需要花钱的,看内容、发内容,大多为免费服务。但现实中,互联网企业要每个用户支付运营成本,内容创作奖励、分发系统建设、数据存储、设备维护 …… 每一样都要拿钱去堆。对于大厂来说,每年光是运营成本就有数亿元,而且你要不断升级体验,成本会越来越高,原本播 1080P 的,为了迎合用户口味改成 4K,得加钱,以前资源库残缺不全,为了迎合用户疯狂买版权,这也得花钱。

2018 年,全球创建和消耗的数据总量达到了 33ZB,换算成 GB 就是 33 万亿个 G,到 2020 年,这一数字已经迅速膨胀到了 59ZB,预计今年的数据总量是 175 ZB,海量数据需要硬件来存储,互联网企业承担了其中绝大部分费用,可以预想,这个费用今后还会继续膨胀,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让这些企业不断尝试开源节流。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偷时间的*之前,一些视频 APP 还曝出过偷流量的丑闻。
问题主要出现在电视端,这些 APP 处于待机状态下会偷跑流量、占用带宽,用户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后来把嫌疑锁定在了所谓的HCDN 加速技术,简单来说,它是以 P2P 为基础的省钱技术,通过你的闲置上行 *** 带宽,制造微型的内容分发服务节点,附近其他用户在观看内容时,就无需从官方服务器下载,而是从你这里下载,可以降低 70% 的带宽成本,每年节约数亿元。

而 APP 的本质,其实更像一个大型商场,用免费进场吸引了海量顾客,但商场老板需要支付场地维护费用、水电、雇员工资,当用户已经习惯了不掏门票钱,老板就只能一边通过少开灯、少开空调来省钱,另一边拼命增加商场里的广告牌,提高商户的租金和销售分成,来保证自己的收入。
国内排名靠前的那些互联网企业,广告收入都是它们的支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某绿色 logo 视频 APP,今年二季度赚了12.7 亿广告费,是仅次于会员费的第二大收入来源。那位搞车道级广告的大厂,去年的在线营销业务营收更是高达730 亿元,占总收入的 54.84%。

其余看起来不太依赖广告的企业,实际上也离不开它,互联网大厂搞业务多样化,往往需要广告来引流,不管是游戏、出行还是外卖、团购,都得通过几个流量高的 APP 作为入口,吸引用户跳转去使用,这样才能形成生态闭环。
所以,想要他们减少广告栏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今天投诉掉摇一摇、车道级,明天他们又能整出新花样。
而且现在的互联网行业环境也和以前不同的,以前是圈地跑马,故事讲得好,模式有想象力,就能拿到投资。GMV、日活跃用户、用户增长是更高指标,只要你能做好这三项数据,亏损是可以接受的,拿投资人的钱去烧就好了。
但网民总数就那么多,中国 14 亿人口,现在 11 亿网民,红利在十多年里已经被发掘殆尽,未来也没有什么增量了,只剩下了存量,今年二季度,全网新用户的增长率仅为 2.5%,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有限的用户身上,尽量压榨出更多的价值,必须思考如何让现有的用户更频繁地消费、消费更多金额,要么就让白 P 党停留更长时间,贡献注意力资源。

中经数据
这两个条件叠加在一起,答案就指向了加广告,不停加广告。
互联网,这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把数千年的文明结晶和我们喜欢的新闻、趣事,以最快捷的方式,推送到了我们面前。当我们抱着期待打开 APP,与信息一同涌来的,是几乎要将我们淹没的、海量的垃圾。你的时间与心智,在无形中被分类、切割、打包,售卖给更高的竞价者。
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被消费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