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17 日,德国施瓦本阿尔高肯普滕,一家埃索加油站显示的燃油价格。(视觉中国)
时至今日,围绕美欧能源协议的争论仍未平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取得 " 历史性胜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之为 " 艰难的好协议 "。但是,欧洲人却普遍不买账,原因在于庞大的对美采购规模势必进一步推高能源消费成本,对于举步维艰的欧洲制造业来说更像是 " 自杀性决策 "。有分析评论认为,这个为期 3 年、金额高达 7500 亿美元的能源协议,看似是个宏大的合作框架,实际上严重脱离了市场现实,有可能最终陷入泥潭。
首先,欧盟承诺的能源贸易数据经不住市场检验。
欧盟承诺将在 3 年内每年购买价值 2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站不住脚。从目前欧盟能源存量数据与结构特征来看,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4 年欧盟能源产品进口总额为 4330 亿美元,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额不到 800 亿美元,尚不足新协议年度目标的三分之一。很难想象欧盟有什么办法能让美国能源进口量突飞猛进。
从细分能源品类来看,原油进口的缺口尤为显著。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 16.1%,若要满足协议中的原油采购份额,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 3 倍以上的增长。目前欧盟石油进口市场份额主要由美国、挪威(13.5%)、哈萨克斯坦(11.5%)等占据。欧盟若强行替换石油供应源,仅原油采购成本一项就将增加至少 30%,这必将激起反对浪潮。
即便美国已经在去年成为欧盟主要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国,占据欧盟 45.3% 的 LNG 进口市场份额,但要依靠这点实现新的美欧能源协议目标并不轻松。按 2024 年市场均价计算,欧盟年度 LNG 采购总额也仅能达到 465 亿美元至 580 亿美元,与 2500 亿美元的年度目标相差数倍。更何况,当前全球 LNG 市场总规模仅略高于 2000 亿美元,欧盟要 " 吞下 " 全球 LNG 所有贸易量都不够,可见这个协议从逻辑上就很荒谬。
从协议的执行预期看,由于欧盟对私营企业能源采购缺乏强制力,很难指望在短期内建立起能源统一进口和消费市场。目前看,欧盟仅能整合需求争取议价权,却无法强迫企业违背市场规律购买高昂的美国能源。特别是欧盟能源企业已经与挪威、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签订了大量 LNG 采购长期协议,这些协议的违约成本通常高达合同金额的 20% 至 30%,仅法国道达尔能源一家,若撕毁现有 LNG 合同,其就将面临超过 120 亿欧元的罚款。可谓船大掉头难。
其次,美国能源供应能力受到结构性瓶颈的掣肘。
从美国能源出口主力品种 LNG 的产能来看,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其出口量达到 119 亿立方英尺 / 日,即便规划中的 Plaquemines LNG、Golden Pass LNG 等项目全部投产,新增的 53 亿立方英尺 / 日名义出口能力,也仅能使总产能提升近 50%,远不足以满足欧盟数倍的增量需求。
原油出口能力的制约更为突出。美国炼油产业当前的出口负荷率已达 89%,2024 年对全球能源出口总额为 3180 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仅 760 亿美元。若要实现对欧盟 2500 亿美元的年度出口,意味着美国需将 80% 的全球能源出口量定向输送至欧洲,这就要求美国自愿放弃亚洲这一核心市场。美国出口商 2024 年向亚洲出口的 LNG 占比达 58%,较欧洲高出 21 个百分点。让美国出口商舍弃利润更高、增长更快的亚洲市场而转向欧洲,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最后,能源运输基础设施的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困境。美国目前投入运营的 LNG 出口终端仅有 6 座,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行。而跨洋运输所需的 LNG 运输船全球仅有 700 余艘,且 70% 已被长期租约锁定。另据业内权威测算,要满足美欧协议能源运输需求,全球需新增 200 艘以上 LNG 运输船,而单船建造周期长达 3 年,这使得中短期内的运输能力缺口根本无法填补。
为此,市场人士大多不看好美欧能源协议的未来,认为协议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实际操作是难上加难。美欧能源协议的达成,本质上是政治逻辑对市场规律的强行干预,其核心诉求在于缓和因美国加征关税举措而日渐紧张的跨大西洋贸易关系。美国 *** 多次威胁对欧盟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加征 25% 的惩罚性关税,让本就困难重重的欧洲多国经济 " 雪上加霜 "。在这种压力下,欧盟委员会不得不低头,以能源采购承诺换取关税减免,保护岌岌可危的欧洲出口。
但是,该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既反映欧盟内部复杂的政治利益博弈,同时也加大了欧盟内部在能源政策上的巨大分歧。欧盟 " 去俄罗斯化 " 能源政策仍将进一步深化,代价却是沉重的。对欧洲而言,即便按当前价格兑现协议承诺,欧盟能源进口成本也将上升 57%,相当于每个欧盟家庭每年多支付 680 欧元能源费用。
不管怎样,美欧之间长期的能源合作框架已经形成,能源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大概率会作出必要调整,并进行可持续性的安排,从而回归市场现实。(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翁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