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明确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有关技术要求调整等情况。
《公告》最引人瞩目的调整,是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享受购置税减免的纯电续航门槛,从现在的43公里提升到了100公里。这一调整远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引导逻辑。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不过,当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插混车型,为获取政策红利,仅搭载小容量电池以实现更低标准,纯电续航里程只有几十公里,长途行驶仍高度依赖燃油动力,无法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也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次新规将车辆购置税减免门槛提升到100公里,意味着未来能够享受优惠的插混车型必须具备更长的纯电续航能力,更多依赖电力来驱动,从而真正发挥其节能减排的潜力。
新标准实施以后,各大车企要想继续享受购置税减免红利,就必须在电池容量、电控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插混技术逐步向电能主导转型,而不是仅为了满足标准,打造“可上绿牌的燃油车”。
这一调整既基于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现实考量,也体现了对产业发展现状的精准把握,是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导。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更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发展日渐成熟。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政策支持的技术门槛,倒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特别是推动企业在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持续提升能效与续航水平,有助于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车辆购置税减免门槛的提升并非对行业发展的限制,也不会对广大车企造成太大的冲击。
一方面,新的标准2026年1月1日起执行,给车企预留了一定的过渡期。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插混车型,纯电续航里程大多超过了100公里。所以总体来看,政策调整将有效引导行业淘汰落后产品,优化行业竞争格局。
对消费者来说,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达到100公里,意味着车辆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日常通勤基本可以完全依靠电力行驶,真正实现“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更佳使用模式。
一言以蔽之,政策红利不再普惠所有“能用电”的车型,而是精准引导产业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门槛外,《公告》还对纯电动汽车的百公里能耗等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设定更具前瞻性的标准,进一步引导车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持续升级。
未来,随着新规的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加速分化与洗牌。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率先达标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