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业的浪潮中,黄光裕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在2025年9月一个月内两次出手布局氢能产业,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下文主要数据或观点引用自:AI助手)
在商业的浪潮中,黄光裕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在2025年9月一个月内两次出手布局氢能产业,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动作,注册资本达千万元,彰显出其加速转型新能源领域的战略野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商业巨头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探索。

2025年9月10日,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股权结构中,由黄光裕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0%,北京氢源持股15%,北京氢和科技持股5%。仅仅过了19天,也就是9月29日,北京国美氢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又宣告成立,同样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北京国美氢能科技与鹏润投资共同持股。
这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极为广泛,均涉及储能技术服务、新型膜材料销售、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租赁等,几乎涵盖了氢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制氢到储氢,再到应用,国美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氢能产业生态。这种短期内两次大手笔的投资,无疑显示了黄光裕押注氢能行业的坚定决心,他或许意图通过能源转型来重塑企业的竞争力,让国美在新的赛道上重新崛起。
然而,黄光裕做出创立氢能公司的决定,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许多人对那个曾经驰骋家电零售的“国美时代”还记忆犹新,却很难将他和身着实验服站在氢燃料装置旁的创业者形象联系起来。这种全面的布局,有人认为是一种广度,展现了国美在氢能领域的雄心壮志;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对行业理解的“撒网式”布局,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深入钻研。

回顾国美零售的现状,主业的持续恶化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2024年,国美零售营收仅4.74亿元,与2022年174.44亿元的巅峰时刻相比,几乎被侵蚀殆尽。净亏损更是触目惊心,达到116.29亿元,同比增加15.63%。数据仿佛一个无底的黑洞,吞噬掉了国美昔日的荣光。同时,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公开裁定显示,多家国美系子公司相继步入清算程序,债务危机如影随形,令整个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此之前,黄光裕也曾尝试过多种自救方式,无论是直播电商、无人零售,还是汽车流通,但最终均止步于现实的壁垒。在主业不断下滑、其他转型尝试又屡屡受挫的情况下,黄光裕将目光投向了氢能这一新兴领域,这或许是他为了拯救国美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站在氢能产业链的技术壁垒前,国美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氢能呼应国家能源转型战略,被视为化石能源退出后的重要替代项。但目前国内绿氢项目的投运率却尚未突破两成,整个市场仅仅在调整前夜徘徊。另一方面,能源巨头国家能源集团、等已构建出完整的上下游体系,不仅握有核心专利,还掌控着大规模的供应链。在氢能制备环节,高温电解水制氢技术难度极高,生产安全性和能耗比常规制氢高出许多,这种工艺一般仅少数央企乃至全球龙头企业具备工程化能力。由此带来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需求,远非家电领域可比。

国美自身的资金压力如同一座巨大的冰山,压在转型的路途上。黄光裕早年“现金为王”的管理模式,在氢能领域几乎无法复制。氢能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国美目前深陷债务危机,资金链紧张,能否为氢能业务提供持续的资金投入,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哪怕黄光裕有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整合经验,但在氢能产业内却难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如质子交换膜、电催化剂的研发周期长达十年以上,即便是技术成熟,也面临批量化成本高企的问题。业内人士调侃“氢能不是资本的游戏,更像是技术人的马拉松”,这句话隐隐透露着焦虑,却也道出了行业本质。在氢能领域,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很难在这个行业中立足。
过去几年,黄光裕屡次在策略转型时押下重注。直播电商的火爆曾令国美股价短暂回升,无人零售概念店却最终归于沉寂。如今,他将目光投向氢能,外界的反应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资本逻辑的得失,而是带着一层更深的产业审视。氢能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国美在氢能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能否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是一个未知数。

在一间实验室的走廊里,工程师将氢传感器的数据调试至小数点后两位。白炽灯下的空气微微湿冷,桌面上摊着研发手册和一份未完成的成本测算报告。这或许就是国美氢能当下的真实写照,起步阶段充满了诸多现实挑战。
黄光裕的氢能布局,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它既有可能成为国美转型的突破口,让国美在新能源领域重新焕发生机;也有可能因为技术瓶颈、资金压力等问题而功亏一篑。就像那些永不休止的创业赛道一样,有些故事,只等时间为它收尾。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看黄光裕能否在这场氢能豪赌中,带领国美走出困境,创造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