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 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在南海之滨诞生,共同照亮了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磅礴征途。四十五年来,从 " 杀出一条血路 " 的铿锵誓言,到 " 先行示范 " 的时代使命,三大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朝气与创新活力。10 月 9 日至 12 日," 改革开放走在前——广东科创新气象 " 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深圳、珠海、汕头,聚焦改革开放精神与民营经济等主题,通过真实数据和生动实践,全面展现广东科技创新成果与南粤儿女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彰显各行各业奋斗的底气和决心。
2020 年 10 月 14 日,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深圳等经济特区 40 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如今,五年过去了,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牢记嘱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迈向前方。五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紧扣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有力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这些科创成果,既是对 " 十四五 " 成就的生动总结,也为 " 十五五 " 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好 " 领头羊 ",不负时代厚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典型代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从 2020 年至 2024 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5%,站上 3.68 万亿元新台阶,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高达 18.4 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深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先后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等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法规,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厚植了法治沃土。全市经营主体达 450.8 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5 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 12 家;专精特新企业 1.1 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1025 家。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深圳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不仅如此,深圳还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了 " 东有河套、中有蛇口、西有前海 " 的开放格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汇聚了 200 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 家科技企业、1.5 万余名科研人才,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08.8 亿元、同比增长 8.6%,进出口总额超 7000 亿元、增长 42.4%,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由 2015 年的 712 亿元升至 2024 年的 5379.8 亿元,年均增长超 25%。深圳正以自身的发展,带动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珠海和汕头也在各自的领域发力,为广东的发展贡献力量。科技是之一生产力、人才是之一资源、创新是之一动力。珠海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汕头则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打造粤东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这 2 个经济特区,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感受到南粤儿女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
这些创新科创成果,既是对 " 十四五 " 成就的生动总结,也为 " 十五五 " 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征程上,广东要继续牢记 *** 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港澳的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勇立潮头唱大风,牢记嘱托走在前。"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和没有回头路。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开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牢记嘱托,负重前行。让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广东力量。
编辑:刘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