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1日讯(编辑李响 实习生马雨佞)2025年三季度以来,中资境外债市场再现回暖迹象。中证鹏元国际最新研报显示,点心债与可转债发行规模同步上升,尤其在三季度实现逆转增长,其中可转债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发行量为180亿美元,同比上升27.0%。随着“南向通”扩容政策落地及境内外利差维持稳定,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热度持续上升。科技巨头与外资企业的频繁入场,正推动点心债市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中证鹏元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资点心债(不含 *** 与 *** 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30.3%,主要受2024年底城投债增配受限与政策收紧影响。不过进入三季度后,发行规模出现反弹,第三季度点心债发行规模2210.6亿元,同比上升9.3%,整体呈“前低后高”走势,前三季度合计5533.427亿元。
从发行主体结构来看,金融类发行比例攀升至27.2%,产业类及其他行业占比也进一步扩大,而城投类发行占比则由2024年的62.6%回落至35.4%。此外,百度集团、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以及雀巢、新加坡港务集团、安达保险等外资企业均在年内完成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发行人结构愈加多元化。
第三方平台DM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0日,2025年点心债发行平均票息水平约为3.9%,较同期限美元债平均票息低约200个基点,融资成本优势显著。
中证鹏元研报指出,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对境外投资者而言,随着美国降息周期重启,美元相对走弱,全球货币周期转换,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上升,促使投资者转向离岸人民币信用债。对境内投资者而言,境内外利差依然存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吸引力仍在。点心债投资需求的上升,压低了其融资成本。对于存在海外债券融资需求的发行人而言,增强了其市场吸引力。
科技与成长型企业领跑,可转债发行创新高
财联社注意到,在近年发行的点心债中,可转债发行连续创新高。上述研报披露,2024年全年中资可转债发行额达170亿美元(不含地产重组债),同比增长325.3%;2025年前三季度发行额进一步升至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7.0%。
在当前的可转债发行周期中,中资科技公司 “一枝独秀”。截至10月初,科技公司在点心债与可转债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 12.0% 与 41.7%。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境外融资集中投向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国际业务扩张。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趋势主要受益于股市走强以及投资者对可转债配置需求的提升。
与此同时,“南向通”的扩容进一步提升了中资境外债的投资需求。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共同宣布多项“债券通”优化措施,其中包括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四类非银金融机构纳入其中。这一举措有效拓宽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基础,进一步提振了市场对中资境外债的配置需求。
汇丰债务资本市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伍富斌表示,点心债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科技企业稳定的长期融资来源之一。
中证鹏元国际董事郭莹也指出,在发行债券的同时,若企业能够维持充沛的经营性现金流,通常不会显著推高其杠杆水平。因此,发债募集资金的投资回报及相应现金流生成能力,对企业中长期杠杆水平的稳定至关重要。目前,发行债券的科技企业大多具备负债率较低、净现金充裕等财务特征,这为其未来债券的偿付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保障。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尽管点心债兼具收益优势和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投资者仍需关注中美利差变化及离岸市场流动性波动,警惕市场紧缩环境下潜在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