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看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画像时,不难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除了司马迁、蔡伦、郑和等具有特殊原因的古人外,几乎所有成年男性都留着不同造型的胡须。明代《五杂俎》中还有专门的关于胡须长度的考据,现在看来相当夸张:
" 崔琰须长四尺,王育、刘渊皆三尺,渊子曜长至五尺。谢灵运须垂至地。关羽、胡天渊髯皆数尺。国朝石亨、张敬修髯皆过膝。"
结合古人蓄须的特点,在京剧等传统戏曲里,演员饰演男角色时佩戴的各式假胡须统称 " 髯(r á n)口 ",根据人物的不同特性有三髯、满髯、扎髯之分,并有黑、白、黪等不同颜色,以此体现年龄、身份、性格的差异。甚至在近现代,也有一些名人有着经典的蓄须形象。
但在今天,除了艺术工作者或是影视剧拍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中,还保持着留胡子习惯的成年男子并不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达尔文认为,人类的胡须在功能上与雄狮的鬃毛类似,既能保护头颈等相对脆弱的部位,又能展 *** 严的阳刚之气——这可能是他晚年留起大胡子的原因之一。


宋代,帮人修剪胡子的 " 刀镊业 " 已经相当成熟,《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刀镊工持剃刀为顾客修面的场景。《夷坚志》还记载了一则离奇的故事,成都有刀镊工遇到一个道人,要求帮忙刮胡子,结果刚刮完左边的脸,刮右脸的时候一看,左脸居然瞬间又长满胡须,一直重复了好几遍。
苏轼也曾给胡子 " 服美役 ",在诗中写道:" 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 宋人笔记提到,有个年过六旬的官员胡须斑白,让妻妾帮他拔,妻子特意拔掉黑胡子,想让他显得老点,不被妾室喜爱;妾希望他看着年轻点,专门拔白胡子,结果没过几天,这位的下巴就秃了。形容奉承的 " 溜须 " 一词,也是在宋代出现的。丁谓和宰相寇准一起吃饭时,看到他的胡子上沾上了汤,连忙讨好地帮他擦拭,寇准嘲讽地说:" 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在后来的朝代里,精心打理的胡须仍然是成年男子特有的标志。元初宰相史天泽特意将白胡须染黑,告诉元世祖忽必烈:
" 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
元代官员许楫也因为 " 美髯魁伟 ",成功引起忽必烈的注意。《大明会典》规定官员应容止端正,胡子需修剪得体。首辅张居正胡须长至腹部,他经常用铅梳梳理养护,让胡须保持光润乌黑。
清代,统治阶层要求 " 剃发易服 ",男子的胡须却在保留范围之内。从流传下来的画像和晚清老照片看,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会特意保养上唇和下颌部位的胡须,劳动者为了方便劳作,留胡子的人相对较少。
近代以来,男子胡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辛亥革命引发了国人的剪辫风潮。
理发习惯的普及也催生了城市中美观卫生的 " 新式理发店 " 的大量涌现,和传统的剃头铺形成明显对比,汪曾祺在小说中生动地写道:
" 剃光头的人少了,‘水热刀快’不那么有号召力了。卫生部门天天宣传挖鼻孔、挖耳朵不卫生。……把逐渐暗淡下去的‘时福海记’重新装修了一下,门窗柱壁,油漆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面四尺高、二尺宽的大玻璃镜子。置办了‘夜巴黎’的香水,‘司丹康’的发蜡。"
这类新潮的理发店,自然以追随西方的流行为主,逐渐改变着国内时尚的走向。
文艺复兴以来,欧美的男性胡须造型也经历过不同的风潮,并最终在 20 世纪初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19 年的流感大流行,让人们增加了提高个人卫生的意识,也加剧了对感染疾病的恐惧。胡须因为靠近口鼻部位,附着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安全起见,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将它剃光。
特别是在之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毒气开始成为交战中的武器,士兵如果留着胡子,会影响防毒面具的佩戴,危及生命,这很快改变了欧洲军队流传已久的蓄胡造型。与此同时,一次性剃须刀片问世,让剃须更加便捷、安全、易于清理。这些因素都让剃胡子成为 20 世纪西方社会的普遍选择,并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流行造型。
名人的影响也让中国近代社会加以模仿。清末民国初的外交界和军界曾经流行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 " 牛角胡 ",除了上唇部位留两端翘起的胡子,其他部位的胡子都修剪干净。
民国初年,袁世凯、黎元洪等政界人物都曾参考这个造型修饰胡须,军阀混战期间,类似的造型一度成为各路 " 大帅 " 们的外观标配。
袁世凯画像。来源 / 纪录片《探索 · 发现》截图
之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要不再流行复杂的胡子造型,中国的各界名人即使留胡子,也仅以上唇留小胡子为主,成为普通人打理外观的重要参考。
日本军队习惯留的 " 卫生胡 ",被中国老百姓称为 " 仁丹胡 ",同样来自德国军队的胡子标准造型。叫 " 仁丹胡 " 并不是因为胡子和仁丹药丸有什么相似之处,而是因为在当时日本侵略者引入的 " 仁丹 " 广告上,通常有一个上唇两撇翘胡子的日本 " 将军 " 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由于民国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上唇胡子造型早已深入人心,民众都不愿意再拥有此类胡子外观;另一方面,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普及、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也让成年男性,特别是在城市中工作的群体逐渐习惯将脸部胡须刮干净,既让自己的形象更加整洁,又节省了日常的清理时间。
军队、警察等特殊职业沿袭了西方同行业禁止蓄须的要求,各类窗口行业,如银行、交通、教师等,也将男性及时清理胡须列入仪容规范之中。相比民国流行的胡须造型,只要多剃掉上唇的胡须即可,这一改变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电动剃须刀出现后,每天打理胡须更是像刷牙一样可以轻松完成,随处可见的广告都在无形中强调了剃胡子的必要性和便捷性,让它成为当代人几乎每天都要做的日常任务。
时至今日,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让人们不仅头发越来越少,更难有古人那样精心留长并梳理胡子的 " 闲心 "。试想,在早晚高峰拥挤的地铁上,如果有人留着三尺长须挤上车,很可能会因为胡子被门夹住发生争吵;吃完一顿饭,很难有时间再去清理长胡子上沾的饭粒菜渣;加完班本来就累,睡觉又会担心胡子是放在被子里还是放在外面……
胡子不再流行,也和现在人们对外貌的审美有关。胡子如果不能精心打理," 胡子拉碴 " 显得杂乱无章。如果遇到流行性传染疾病,脸上和下巴的胡须也不利于戴口罩和保持个人卫生。在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共同作用下," 美髯公 " 的时代也成为尘封的历史了。
参考资料:
1、沈从文著,刘红庆编 . 古人的胡子 .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9
2、倪方六 . 古人为何喜欢留胡子 ? [ J ] . 百科知识,2015, ( 第 23 期 ) .
3、梅声 ." 胡 " 说 一部趣味盎然的胡须文化史 [ J ] . 文明,2022 ( 04 ) .
4、潘游 . 胡须背后的政治风向 [ J ] . 廉政瞭望, 2014, ( 03 ) .
5、丁改苹 . 中古胡须文化透视 [ D ] .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郭继南 . 中国传统社会刀镊业研究 [ D ] .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张瀚丹 ." 身体资本 " 的秩序性象征: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胡家边乡蓄须仪式为个案 [ D ] .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张欣 . 胡 " 须 " 里怎么有 " 页 " 码? [ J ] . 中华活页文选,2013, ( 第 10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