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保


“报行合一”、“ *** 人分级管理”、“营销体制改革”等新规的出台,使得个险、经代渠道的变革步伐,更快了。
这是好事。
但被“赶”着往前走,坏了原来的步调,显然是要喘两口气的。对“倒逼”二字的体感,并不像口头说的那样轻松:好像只要有人用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就能躺着熬着苟且过这一轮渠道转型。
尤其是在产品定价利率下调之后,9月、10月,几乎已经到了2026年开门红的门口,“倒逼”的压力,又来了。
头部险企们,有的是联合高校推出白皮书为渠道造势,比如平安;有的是继续推出自家规划师项目,搞品牌发布会,比如太保;还有的使劲做培训,比如泰康。
路数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加速 *** 人渠道的转型,尤其是在精英 *** 人的转型方面。
那,从现实中看,行业中的精英 *** 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生存体感?个体又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型与重构?
近日,《今日保》连线数位精英 *** 人,呈现行业发展进程中有关精英 *** 人的立体化现实。
1
-Insurance Today-
人力真的企稳了吗?
但有团队搞精英化后,人力又跌了一些
多项调研数据显示, *** 人队伍规模有触底企稳趋势——
截至2024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 *** 人数量为264万人,较2019年历史高点的912万人缩水超七成,但考虑到2023年末为281万人,降幅与前期相比明显收窄,呈现企稳态势——《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几家大型险企和中小险企的资深总监验证了上述说法。
大型险企华中某省分资深总监郑龙也告诉‘今日保’,他的团队近两年人力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400人左右。“虽然与前些年高峰时期700多人相比减少很多,但从前年和去年开始人力基本就止跌企稳了。”
一家中小险企华东某省分资深总监余丽也有同感。“目前我的团队人力近500人,这两年比较稳定。”
另一家大型险企华东某省分资深总监林卫说,目前他的团队有70多人,比之前增加了一些。
“我们加大增员力度,团队人数从去年开始就企稳回升了, 2023年有50多人,今年增加了20多人。近两年都有所新增。”
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所有团队的人力都是这样。采访发现,尽管的确一些团队人力止跌企稳,甚至有所上升,但也有一些团队人力仍在下降。
一家外资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总监腾飞说,去年他的团队有3000人,今年降到2800人,“减员还在持续,但降幅并不大。”
一家中小险企华中某省分资深总监李平说,自去年开始走精英化路线后,她的团队才开始下滑。“我们下滑得算比较晚的,之前团队一直是正增长,2023年巅峰时期有400人,目前团队人力约200人。”
2
-Insurance Today-
35岁的90后已经过时
四年前就搞00后团队,出了百万高级经理
人力企稳的同时,年龄结构与质态有什么变化?显示, *** 人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趋势明显——
从年龄看,增长最为显著的年龄段是25-34岁,占比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达到15.4%;下降最明显的年龄段是45-54岁,较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为32.2%。
同时, *** 人学历水平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2.34%,较上年又上升了5.5个百分点——《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这反映出行业准入和留存门槛在事实性提高, *** 人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的确,交流中很多团队长表示,目前增员都在转向年轻化、高学历。
大型险企华东某省分资深总监程峰从四年前就开始打造“00后团队”,如今已卓有成效——
“目前其团队100人左右,其中‘00’后占比更高,超三成;其次是90后,占比约28%,随后依次是80后,占比为24%;70后,占比为12%;占比最少的是60后,不到5%。目前已开始出现之一个‘00后’百万高级经理。”
一家中小险企华中某省分资深总监梁明称,他的团队年龄结构偏大,6位直辖主管年龄均在50岁左右。“从去年开始我们增员全面转型,主要瞄准年龄在30至40岁的黄金年龄的中青年人群,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梁明的梦想早已被一家外资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总监腾飞实现——
“我们2800人的团队伙伴主体年龄在30-45岁之间,80%以上是本科学历,15%是硕士以上学历,入司前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白板。”
3
-Insurance Today-
但收入分化更严重了
前两年行的,现在也不行了
精英,不是这么好当的。能者多劳,压力山大。尤其是当前兼具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深度转型两大挑战,保险营销员群体业绩与收入分化加剧。
全年完成12件以下保单的 *** 人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6.2%;而完成25件及以上保单的占比下降4.3个百分点,降至28.5%。月收入超1万元的 *** 人占比更是下降6个百分点,降至37%——《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一家大型险企华东某省分资深总监林卫称,自己前9月税前收入500万,同比去年少了近两成。“再加上今年公司取消了年终奖,全年收入预计减少超五成。”
林卫说,从团队伙伴的业绩看,近两年两极分化很严重,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做得好的极少数伙伴,月收入几万,但做得不好的一些伙伴月收入也就几千元,有的甚至过考核都难,所以人力流失仍在持续。如果不是增员力度大,整个团队人力还是会下降。”
71.8%的 *** 人认为工作难度与压力“更大”或“较大”,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认为*枯竭,可能会离开行业的占比高达66.3%,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凸显行业对可持续客户经营模式的迫切需求——《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大型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部经理刘晶对此深有感触,她坦言,上半年,她的团队中一位从业5年的伙伴离职了,因为业务开拓得不好,业绩总是挂零,越来越没信心。“我很心痛,前些年这位伙伴做得很好的。但这两年的确非常艰难,客户手里没钱了,单也开不出来了。如果没有强大的拓客、破圈能力,很难生存下来。”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
“市场不好,谈不上。毕竟客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保障、健康风险、财富增值,市场中需求都有,但确实比以往更难激发这些需求了,问题主要是 *** 不对”,某大型险企东北某省分资深部经理楚红说。
某大型险企华东某省分资深总监林卫补充道:
“近几年营销保单,都要带领客户参观公司打造的养老家园,或者居家养老样板房,然后运用保险工具为客户做康养规划,才能激发出客户的保险需求,实现高效签单。所以未来要有顾问式营销思维,帮助客户制定出他们最关心的医疗、养老等保障规划,才能成交保单。”
“还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主力客群正在向年轻人迁移,而年轻人理性且信息透明,他们不需要理念灌输,需要的是你快速解答产品差异、精准匹配需求。 *** 人必须持续学习,只有有了足够强的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构建认可,再从认可到信任,才会有转介绍”,楚红表示。
4
-Insurance Today-
拧巴的 *** 人的转型
问题不都在渠道,硬逼队伍,效果有限
尽管多数受访者认同 *** 人转型方向,不过也有多位精英 *** 人表示,行业仍面临制度性挑战。
大型险企华北某省分资深部经理江风认为,目前对个险冲击更大的就是线上与线下的产品差异问题。
“我们要学会反思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线上产品而不选择线下?要想赢得未来保险主力群体年轻人的认可,保险公司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推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
“比如重疾险,现在重疾险价值越来越高,保费与保额几乎要拉平,这让很多年轻人对此望而却步;还有定期寿险,为什么现在做的都不太好?因为现在的定期寿险不返本,都是消费型的,这也让目前阶段的客户认知很难接受。这些保障型产品是刚需,但却卖得并不好,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江红的观点与另一家大型险企华西某省分资深总监肖军不谋而合。肖军说,现在线上与线下、大公司与小公司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30多岁的客户在线上小公司买100万保额的定寿,20年交费,一年只需2000多元,而在线下大公司买得交四五千元。这样的产品定位,使得小公司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兑付压力,风险也更大,这对于客户来说也并不好。
“还有重疾险产品,线上的重疾险,同样是保身故,重症、轻症豁免,6次赔付,人家的保费要比我们线下便宜很多。如果大家都去买小公司的高性价比的重疾险产品,那么小公司的死差风险就会上升,这也会影响到整个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对于这些矛盾问题,从公司到监管都应该有个系统的规划和规范。”
一家中小险企华东某省资深总监谭令说,整个保险行业还是没有真正从客户角度、客户需求出发去解决客户问题。
“行业的机制体制,包括佣金制度、管理制度存在很大问题。未来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就要解决公平问题,比如现在渠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银保渠道以利益优势抢走个险保单屡见不鲜,触及了行业的道德底线。
“一个行业如果连底线都没有是很可怕的事。还有就是长期主义问题,保险的长周期、稳健性是最应该讲长期主义的,但现在新人一进来,公司就压榨、要出单,这种模式必须改变,保险公司要有耐心去培养一支专业化队伍。”
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拧巴”。
一边希望“倒逼”渠道向专业顾问转型,另一边却又因既有的产品设计和渠道管理而持续产生内耗与不公。
这些问题,光靠前端队伍,解决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可能就是高管迷惑、基层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