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褪去后,天气舒朗,家边公园里的草木刚刚被修剪过,生机盎然。早上八点开始,“遛娃”的队伍便渐成规模。娃娃们在婴儿车里或躺或坐,大一点的孩子们则骑着各式各样的扭扭车、平衡车、自行车,看护他们的大多是奶奶或姥姥,我妈和我2岁的女儿就是这样的“遛娃”组合。
“遛娃”可不简单,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带好水壶、 *** (预备尿裤子)、蒲扇(用来赶蚊子)和止痒药、铲子和小桶(用来挖沙子)、皮球和沙包、平衡车,以及水果、小零食。这些还只是必需品,有时女儿还会点名带上一只小玩偶。每次出门前,我妈都要收拾上满满一大口袋,比我出趟差需要的行李还多。
有一段时间,我工作很忙,疏于陪伴女儿。每晚回到家,我就缠着妈妈和女儿,“打听”些趣事。女儿会说的话不多,只会告诉我,今天在公园和谁一起玩了摇摇马或滑梯。妈妈则会给我讲很多新鲜事,比如谁的奶奶给了一块饼干;和谁争抢了什么玩具;谁的头上又不小心磕了一个大包;在哪棵大树下和谁一起捡到了新奇的果子……
通过这些事,我大体能够感受到公园里充满童趣的热闹场面。

作者供图
其实,每逢周末,我也会陪女儿去公园。只是脸皮薄,碍于自己“年轻男子”的身份,不好意思往以老幼妇孺为主的人群里去。我小时候便腼腆,跟大人出门时遇到生人就往后躲,没想到当了爸爸后仍克服不了怕生的本性。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总带娃往公园的僻静处去,女儿倒也乐于跟我“探险”一些新场所。
但是,随着女儿户外时间越来越长,她在公园里结识的小伙伴越来越多。而且,女儿天生随了她妈妈的外向性格,看到小哥哥 *** 姐们,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凑热闹。我不得不随着她的脚步,往人多的地方去。所以,与其说是我“溜娃”,不如说是她“溜”我。可别小看一个2岁的娃,倔劲十足且体力无限。
女儿的好朋友可真不少,一会儿和石榴妹妹分享零食,一会儿找萱萱姐姐一起玩小车。认识女儿的人也很多,一路上,不时会有人跟我们打招呼——“这不是正好(我女儿的小名)嘛!”“正好来了呀!”“正好,你奶奶呢?”女儿应答不上来,我便替她回话:“是呀!”“刚到呢!”“让奶奶休息一天!”
不知不觉间,我也记住了很多小朋友,认识了一些“遛娃”的老人。他(她)们都是极热情、有趣的人。有一次,我带女儿挖沙子,一个小男孩凑过来,对着我们面前坑坑洼洼的沙地说,昨天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堡,“很高兴你们能来这里做客。”还有很多次,女儿和其他小朋友玩得专心,我就和旁边一位和蔼的奶奶闲聊,她会夸奖几句我的女儿,然后便自顾自地讲她的孙子有多棒。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我是“正好爸爸”,我也没有了最初的不自在的感觉,算是正式加入到了公园“遛娃”队伍里。有时,我会刻意不带手机,专心地去参与“遛娃”的社交活动。因为,我有一点功利的想法——要与女儿真正成为朋友,就要先走进她的圈子,了解她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