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始终未披露交易对手、未产生任何订单的36.9亿元合同,在推动股价上涨近三倍后突然终止,留下22万投资者与一系列待解疑问。
浙江海控南科华铁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603300.SH)于2025年10月16日公告收到中国 *** 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此次立案直接指向公司在今年3月高调宣布、却在9月30日突然终止的36.9亿元算力服务合同,这份占公司2024年营收71%的巨额订单始终未披露交易对方真实名称,且七个月内未产生任何实际采购订单。
从天价合同到监管立案
海南华铁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资本市场过山车。2025年3月4日,这家原本主营设备租赁的公司宣布子公司与“杭州X公司”签订为期五年、总金额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
这一利好消息 *** 公司股价从公告前的4.76元更高飙升至13.25元,涨幅近3倍。
转折发生在9月30日,海南华铁突然公告解除该协议,理由为“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发生较大变化”且“协议签订以来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
这一消息导致节后公司股价连续两日跌停,市值蒸发超两成。
监管反应迅速。9月30日当晚,上交所即向海南华铁下发监管工作函;10月16日, *** 宣布对公司立案调查。
合同真实性及信披问题
这笔天价合同存在多个疑点。交易对手身份成谜,从签约到解约,合作方始终以“杭州X公司”代称,公司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其身份。
市场后来曝出,这家神秘公司成立不足一年、注册资本仅5000万元,难以承接近37亿元业务。
合同条款存在重大瑕疵。业内人士分析,该协议既无预付款机制,也未明确GPU型号、算力规模、交付时间表等核心商业条款,更像一份无刚性约束的“意向声明”而非实质性业务合同。
商业合理性存疑。海南华铁2024年5月才宣布布局算力业务,作为一家毫无技术储备的设备租赁商,却在10个月内宣称签下66.7亿元合同,转型速度远超行业常规周期。
市场操纵质疑
海南华铁的股价走势与股东行为呈现出令人关注的联动模式。在合同利好释放后,公司第二大股东胡丹锋于8月抛出减持计划,拟减持4423万股,按当时股价可套现约4.85亿元。
然而,在9月30日合同终止公告发布当晚,胡丹锋突然宣布终止减持并计划增持3000万至5000万元。
更引人关注的是“牛散”章建平的精准操作。一季度报告显示,章建平新进成为海南华铁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23%。
但到半年报披露时,其名字已从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这种精准的进出时机与合同利好发布时间高度契合。
历史举报与公司转型风险
海南华铁并非首次面临财务造假质疑。2021年8月,美股矿机巨头浙江亿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东公开实名举报该公司涉嫌严重财务造假、信披违规。
举报材料称,海南华铁子公司新疆华铁在2018年少计成本费用3171.69万元,且公司实际控制人胡丹锋及其配偶涉嫌将上市公司资产转入个人账户。
公司跨界转型风险凸显。海南华铁前身为华铁应急,主营建筑设备租赁,2024年5月才易主海南国资并布局算力业务。
然而,从其披露的算力业务情况看,所谓“累计交付算力资产超14亿元”却未单独披露相关收入构成,令人怀疑其转型真实性。
监管态度与投资者启示
监管层对海南华铁案的反应迅速而明确。上交所在合同终止当晚即下发监管工作函, *** 随后快速立案。
这种高效反应体现了监管对可能存在的“忽悠式”信披、股价操纵等行为的高度关注。
对于投资者而言,海南华铁案例提供了重要警示。一是需警惕跨界概念股的真实性陷阱,对无技术储备却宣称巨额订单的公司保持高度警惕。
二是关注信息披露质量,对隐瞒交易对手、核心条款模糊的公告应保持怀疑。
三是注意股东减持与利好的时间关联,警惕“利好抬价、减持离场”的套路。
随着 *** 立案调查的深入,海南华铁36.9亿元合同背后的真相将逐渐浮出水面。回顾四年前那次实名举报最终不了了之的历史,本次监管能否彻查到底,市场正拭目以待。
海南华铁当前有22.4万名股东,这些投资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将取决于监管调查的最终结果。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此案将成为检验监管效能和维护市场诚信的重要试金石。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