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软软的、晃起来像果冻,体重90斤却有小肚腩”——最近“脂包骨”身材在 *** 走红,有人觉得这种“柔弱感”很可爱,甚至刻意模仿。但脂包骨看似苗条,实则是‘肌肉少、脂肪多’,属于肌肉减少性肥胖,健康风险比纯胖更高。这类人群虽体重正常,却可能伴随脂肪肝、高血脂,甚至增加骨折、心血管疾病风险。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脂包骨”不是瘦,是“肌肉缺席的胖”
很多人以为“体重轻=健康”,却忽略了“身体成分”才是关键。“脂包骨”的核心问题,是肌肉量不足、体脂率超标。
健康成年人体脂率应在20%~25%,而“脂包骨”人群常达25%~30%,甚至超过30%,多余脂肪多堆积在皮下和内脏;健康人肌肉量应占体重30%~35%,“脂包骨”人群却不足25%,本该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缺席”,只剩脂肪包裹骨骼,形成“软趴趴”的质感。
简单说,“脂包骨”就是“瘦的体重,胖的体脂”——BMI可能在正常范围,但身体代谢、功能早已亮起红灯。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脂包骨”为什么比肥胖更危险?
不是“瘦”就不会生病,“脂包骨”的双重问题(肌肉少+脂肪多),会带来比纯胖更隐蔽的风险。
1.代谢紊乱:糖尿病、脂肪肝找上门
胰岛素抵抗: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主力”,肌肉少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使分泌足够胰岛素,也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长期下来会引发2型糖尿病;
脂肪肝: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脂肪酸进入肝脏,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很多“脂包骨”人群体重轻,却查出轻度甚至中度脂肪肝;
高脂血症:肌肉不足会减少脂肪代谢,多余脂肪在血液中堆积,导致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骨骼关节:瘦得“脆弱”,易骨折
骨密度下降:肌肉的收缩能 *** 骨骼生长,“脂包骨”人群缺乏力量训练,骨骼得不到足够 *** ,骨量会逐渐流失,骨质疏松风险比普通人高20%~30%,尤其女性绝经后更明显;
关节易受伤:肌肉是关节的“保护垫”,比如膝盖周围的肌肉能缓冲走路、运动时的冲击力。肌肉少会让关节直接承受压力,容易出现膝关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3.免疫力差、情绪波动:亚健康的“重灾区”
疲劳感缠身:肌肉量少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低,身体供能不足,即使没干活也容易觉得累,精神萎靡;
免疫力下降:肌肉不仅是“动力源”,还是免疫细胞的“栖息地”,肌肉少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更容易感冒、生病;
情绪不稳定:运动不足、营养不均衡(如蛋白质摄入少)会影响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脂包骨”人群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容易被小事激怒。
3步改善“脂包骨”
“脂包骨”不是不可逆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就能逐步增加肌肉、减少脂肪,打造健康的身体成分:
1.重点做“抗阻训练”,给肌肉“增肌信号”
肌肉需要“ *** ”才会生长,单纯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只能减脂,无法有效增肌,必须加入抗阻训练:
选择适合的运动:新手从自重训练开始,如深蹲(练大腿肌肉)、俯卧撑(练上肢、核心)、平板支撑(练核心);有基础后可加哑铃、弹力带,每周2~3次,每次30~40分钟;
别怕“变壮”:很多女性担心练肌肉会变“金刚芭比”,其实普通人适度训练只会让线条更紧致,不会长出夸张的肌肉块——肌肉量增加后,体型会更挺拔,穿衣服更显曲线。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2.调整饮食:多补蛋白质,少碰“空热量”
优先补优质蛋白:蛋白质是肌肉合成的“原料”,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2~1.5克蛋白质(如60公斤的人每天需72~90克),可从鸡胸肉、鸡蛋、豆腐、牛奶、鱼虾中获取,每餐都要吃蛋白质(如早餐1个鸡蛋+1杯牛奶,午餐100克鸡胸肉);
控制精制碳水:减少白米饭、白面包、甜点等高GI食物,换成糙米、燕麦、玉米等粗粮,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导致脂肪堆积;
吃够健康脂肪:每天吃1把坚果(如核桃、杏仁)或1勺橄榄油,帮助激素平衡(如睾酮,促进肌肉合成),但别过量(每天不超过20克)。
推荐用“211饮食法”搭配:每餐2拳头蔬菜(占50%)、1拳头蛋白质(占25%)、1拳头主食(占25%),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热量超标。
3.改掉“久坐少动”,激活日常代谢
每小时起身动一动:办公、学习时,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走5分钟,做几个深蹲、扩胸运动,避免肌肉长期“闲置”;
增加日常活动量:把运动融入生活,比如用步行代替1站地铁,做家务时多动手(如扫地、擦窗),每天累计活动量达到6000步以上;
保证睡眠:肌肉修复和生长主要在夜间进行,每天睡够7~8小时,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抑制肌肉合成)。
以上就是泽桥医生健康头条内容,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