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多重奏|“范先生”与变老的四场搏斗

音符科技网

我们常常谈论“老”,却很少真正“看见”老人。

作为研究者,最初接触这个议题时,我们也和许多人一样,带着一种外部的、冷静的视角。在此前的学术框架与公共话语里,“老人”往往是一个被对象化的群体:他们是“数字鸿沟”的受困者,是“养老难题”的核心变量,是人们观念中那个非黑即白的、关于“衰老”的刻板符号。

然而,当我们沉入这个研究课题,尤其是当我们有幸“遇到”那位网名为“范先生”的老人,在他持续17年、多达六千多篇的 *** 日记所构筑的世界里漫步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之前所有的观察都隔着一层厚厚的“滤镜”。

范先生的日记,不是数据,而是一个个体在“成为老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做无比详尽的“航海日志”。它让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直面一个老人在衰老过程中必须独自面对和搏斗的几重深刻的困境。也正是在看见这些搏斗之后,我们才可能真正“看见”老人。

之一重搏斗,发生在“价值感”与“边缘化”之间。

退休,并非卸下重担后的全然轻松。相反,它经常意味着一场“主角”身份的强制剥离。曾经,他是家庭的支柱,是单位的核心。而现在,如范先生在日记中所描述的,他成了那个在家庭聚会的欢声笑语中“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惆怅”的旁观者。儿女们的世界飞速向前,而他的世界,似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的中心退向边缘。范先生曾在退休之一年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

儿子带来了未过门的媳妇,女儿带着孩子几乎同时进门。从楼底下已经听到他们之间嚷嚷的欢笑声……只要他们在一起,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不过,有一个细节已经出现:以往,总是弟弟用手勾住姐姐的肩膀,现在已经没有了……望着他们热热闹闹地离开,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将来的世界是他们的,包括家庭。(2007年10月22日)

这场搏斗的痛苦在于,他内心的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给予他的角色定位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断裂。在我们的研究中,这被称为“身份沟”。他明明还拥有一生的经验和智慧,渴望被咨询、被需要(这是他的“个人身份”),但现实却将他安置在一个需要被照顾、不再参与核心决策的位置上(这是外界赋予他的“人际身份”)。这种错位,是“边缘化”最伤人的一面。我们看见了他的沉默,却看不见那沉默背后对于自我价值继续燃烧的渴望,以及这份渴望无处安放的痛苦。

第二重搏斗,是“个体意愿”与“家庭之爱”的角力。

在我们的文化里,尤其是在家庭中,“爱”与“责任”常常是捆绑在一起的。在老年生活中,这种捆绑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样貌。

范先生的经历就是最生动的写照。当“带孙辈”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主旋律,他的个人时间便因为“爱的责任”而被悄然让渡。当他想去新马泰旅游的个人意愿被孩子们以“为了你好”的理由否决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自 *** 在“孝顺”的逻辑下,被温柔地消解了。他在日记中这样记录道:

昨天的饭桌上,在谈起明年的旅游大餐的时候:我原本想说明年打算偕同妻子到新马泰旅游的计划,遭到孩子们的一致反对。认为这些地方不值得老年人出行。一方面旅行社的价格贵,另一方面购物也贵,再说那里缺乏人文景观,所以建议还是在国内旅游……(2013年1月4日)

这背后的“身份沟”同样深刻:他认为自己仍是能够自主决策、探索世界的成年人,但家人却将他视作需要被保护、其选择需要被“优化”的对象。这场角力之所以艰难,正在于它并非出自恶意,而是以“爱”为名。这使得任何反抗都显得“不懂事”,任何对个人意愿的坚持都可能被解读为对家庭和谐的破坏。我们歌颂天伦之乐,却很少去探问,在这份“乐”的背后,那个老去的个体为了维系这份和谐,究竟让渡了多少真实的自我?

第三重搏斗,是与那具日渐衰老的“身体”的战争。

如果说前两者是社会与心理层面的冲突,那么与身体的战争,则是更具体、也最避无回避的日常。

记忆力会“背叛”你,体力会“衰退”。这场战争没有硝烟,却充满了日复一日的挫败感。当范先生在日记里懊恼自己购物出错,或是在儿子提议请钟点工时极力证明自己“还可以”的时候,他捍卫的早已不是“做家务”这件事本身,而是一种名为“能力”的尊严。他在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的懊恼:

至于到菜场、超市买菜,原以为只需购买为数不多的东西,竟然一时犯了糊涂,竟然买了重复或者没有购买。(2012年1月1日)

面对儿子请钟点工的“孝心”,他则如此回应:

回家后,儿子谈及了我们两人的事情,说是考虑到我们年纪逐步加大请钟点工协助解决烹饪晚餐问题。我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在目前几年还可以承担……应该说,请钟点工的问题目前尚没有达到考虑的话题。儿女爱我们是他们孝心所致,谢谢他们。我还是想到九月份视情况再作考虑。(2012年3月16日)

这依然是一场关于“身份”的战争。在他自己的认知里,他仍是一个能干、独立的个体,但衰老的身体却在不断地“出卖”他,向外界传递出“他不行了”的信号。因此,每一次对新科技的笨拙学习,每一次对家务的坚持,每一次对他人帮助的“固执”拒绝,都是一场为了弥合这条“身份沟”而发起的尊严保卫战。我们常常将这种行为简单地归结为“老年人的倔强”,却看不见这背后,是他们为了抓住正在流失的“自我掌控感”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第四重搏斗,是在“心态平和”的表象下,与社会期望的协商。

在这几重激烈的内心撕扯之外,范先生的叙事还呈现了第四种可能——一种名为“心态平和”的深刻和解。

这并非天真的“看开”,而是一种复杂的生存智慧。当他为了伴侣的笑脸而“勉为其难”,在争吵后选择“不较真”时,我们看到他主动将“关系”与“福祉”置于了“对错”之上。一次和老伴的争吵过后,他这样写道:

我在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力求平息自己的心情……夫妻之间的事情,真的很难用对错分辨。算了,如果一直较真,无论对谁都没有好处,尤其我们都是上了岁数的人而且身体都不怎么好。总之,身体之一。没有好的身体,家庭也绝不会幸福,生活质量也不会提高。(2014年2月5日)

但我们更需警惕的是,这份平和恰好与社会为老人预设的“慈祥、温和”的剧本严丝合缝。这是硬币的另一面。因此,范先生的每一次退让,既是一种守护家庭的温情,亦可能是被迫将自己嵌入社会期望的模具中,以至内心澎湃无处抒发的苦涩。

这几种身份的搏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范先生”的生命历程动态演进。“成为老人”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自我防御战线不断向内收缩的过程:从抵抗社会性的“无用感”,到协商家庭关系中“自我边界”的节节败退,再到最后,直面身体性的“存在之限”。这是一个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再向最内在的身体空间退守的过程。只有理解了这条轨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老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最核心的挣扎与最深切的渴望。

看见他们,就是看见这些搏斗,并预习我们的未来。

如果我们的观察仅仅停留于此,那么“老”的确是一件令人悲观的事。但范先生的日记,以及我们的研究最终揭示出的,是比困境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在持续的冲突与妥协中,一个强大的“叙事自我”是如何诞生的。

这,就是那束微小而关键的“光”。

范先生并非被动地承受衰老。他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日复一日地书写、记录、反思。他将那些琐碎的、矛盾的、痛苦的日常,全部转化为自我叙事的素材。通过书写,他将自己从一个“正在衰老的客体”,转变为一个“主动诠释衰老的主体”。他成为了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这,正是对抗虚无与失落,重建内在秩序和尊严的终极方式。

诚然,范先生并没有在现实中赢得所有“战争”,但在叙事中,他保全了完整的自我。他记录下自己的妥协,也记录下妥协背后的权衡与温情;他描摹身体的衰朽,也描摹对抗衰朽时的每一次努力。所谓“心态平和”,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豁达,而是在这场漫长的自我叙事中,在反复淬炼后,与生活、自我达成的和解。这是一种动态的、充满能动性的平衡,而非简单、消极的退让。

这个发现,为我们带来了超越文本本身的启示。作为研究者,我们的任务不应仅仅是去“诊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更应该去“聆听”和“解读”他们用以应对这些问题的“生命实践”。我们需要从关注“衰老的事实”,转向关注“衰老的意义建构”。因此,这项研究的最终落点,不仅是为老年群体发出的呼吁,更是一场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关于如何“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刻反思。

我们的社会,除了提供物质性的“养老”支持,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性的、能够确认其主体价值和叙事能力的“赋权”空间?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家中的长辈时,除了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是否能成为一个更耐心的倾听者,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承认他们的“作者”身份?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看见”老人?

答案或许就在于看见他们作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的那一面。

看见之后,我们与他们之间就不再是单向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平等的聆听与对话。看见他们因为无人问津而涌起的失落,也看见他们如何通过一次微小的自我肯定来重建价值;看见他们在承担家庭责任时的任劳任怨,也看见他们如何在难得的休憩空间里固执地安放真实的自我;看见他们面对身体衰退时的脆弱与恐惧,也看见他们如何将这场“战争”书写成一部关于尊严的史诗。

看见这一切,我们或许才能明白,我们对老年的种种误读与简化,很多时候并非源于恶意,而仅仅是源于我们站在自以为是的“当下”,对那段看似遥远的“未来”缺乏想象力。

范先生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看见他,理解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预习我们自己的未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上那条“成为老人”的道路,去亲身体验那聚光灯的挪移,感受那以爱为名的束缚,直面那终将衰老的躯体。而范先生用他17年的书写告诉我们,即使在这条不可逆的航道上,人,依然可以拿起笔,成为自己航行日志的作者,赋予这段航程以独一无二的意义和尊严。

到那时,我们或许也将渴望被如此“看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全文|德勤钟晓扬:以绿色供应链与长期主义推动ESG从主流走向落地
  • 领益智造汤尔英谈工业机器人:形态服务于场景,也要考虑投资回报率
  • 三亚警方通报国企员工酒驾:已采取强制措施,纪委监委正进行核查
  • 广交会观察: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市场挖掘新商机
  • 海南一女子酒后倒车撞劳斯莱斯,自称是国企员工求通报,警方:已立案并采取强制措施
  • 一男子身穿制服自称“省厅领导”,走进派出所“指导工作”,警方:行政拘留!
  • 李大霄:股市下跌八大原因
  • 特朗普称美军在加勒比海域袭击一艘“运毒潜艇”
  • 多辆车占用高速应急车道致救护车受阻,警方:对18辆车记分罚款
  • “梗王”刘宇坤:我就是来破纪录的
  • 还是这个主线!1股预期翻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郑英宁出任西藏大学校长
  • 19人团伙用 “外挂”抢购玉龙雪山索道票并囤积倒卖,已被移送起诉
  • 中共中央批准:盛阅春任湖北省委委员、常委和武汉市委书记
  • 对话WFEO主席陈成川:工程界需加快技术发展,助力实现全球控温目标
  • 济安金信|ESG投资中国化实践:从ESG到ESG-V,打造ESG投资闭环
  • 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周锋出任中原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 德勤钟晓扬:ESG融入公司中长期战略,绿色供应链构筑经济新未来
  • 长盛基金投研“进化论”:发挥集体智慧,打造智能化综合投研支持平台
  • 盛阅春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 中航基金走进奥运商圈:践行投资者教育,共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中国台湾地区附近发生4.6级左右地震
  • 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梁宇分享投资“取舍逻辑”:避开对科技过度乐观的项目
  • 闯入男性世界的外卖女骑手,在夹缝中寻找生活的掌控感 | 专访
  • 缓刑人员救落水女子确认见义勇为,减刑6个月,当事人:很激动
  • 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梁宇:技术竞争永不停歇,“今天的赢家可能明天就成输家”
  • 对话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虚拟电厂是实现零碳园区的路径 | 财之道
  • 鹏扬基金:以专业践行信义 以创新驱动发展
  • 对话法巴资管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看好中国能源转型机遇,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增长
  • 陈文辉:金融是传统行业 但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相关
  • 年内新高!单月开户数突破20万,A股两融活跃度飙升!
  • 邵阳资江学校塌陷,附近居民:跟地震一样连夜转移
  • “黄金狂热”到逆转的时候了吗?
  • “中国倡议彰显天下情怀”——访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
  • 完美世界伊迪:培养全民AI素养,让AI技术普惠整个人类
  • 中国平安盛瑞生:韧性、包容、高效,从三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生态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 好评中国|Vlog逛馆日记:跟着镜头get三峡船闸的“时间答案”
  • 美联储10月降息预期升温,就业是决定降幅的关键
  • 陈文辉:金融是传统行业,但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相关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