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成年人保护的道路上,绝不能让 " 家庭私事 " 成为监管的盲区。
在四川某高速服务区出现 " 野人小孩 " 一事持续引发全网关注与热议,相关话题连续几天多次登上热搜。人们在震惊之余,纷纷对孩子的遭遇表示痛心和担忧,也对孩子父母的行为提出了强烈质疑。


据多家媒体报道," 野人小孩 " 事件已有了最新进展。孩子父亲户籍地云南省南涧县成立的专项工作组已抵达四川当地。而警方也表示,孩子和父母已在管控范围内,已对其父母是否涉嫌违法犯罪展开调查。
与此前当地警方说孩子父母 " 不存在虐待 " 的表述不同,工作组在 10 月 18 日发布的情况通报中特别提到 " 将对是否存在虐待行为,依法依规展开调查 "。

整个事情的引爆点,始于 10 月 16 日网友在四川雅安石棉县某高速服务区拍摄的一段视频。一个看上去只有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 *** ,头发蓬乱,手脚并用地在地上飞快爬行,甚至直接用嘴去啃地上的食物。网友称," 孩子类犬,吃饭,爬行,跑步都像狗 "。而貌似孩子父母的一男一女就站在旁边,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有好心人看不下去,想上前帮忙,却被这对父母直接拒绝。

*** 视频截图。
视频被传到网上后,瞬间就炸了锅,这画面瞬间刺痛了广大网友的心,也将 " 野人小孩 " 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大家最初的反应几乎一致:这肯定是人贩子拐卖儿童,或者是在虐待!于是,报警 *** 一个接一个地打响。
但谁能想到," 野人小孩 " 背后,藏着一个复杂且让人无法理解的故事。
当地公安核实后当时回应,这个孩子其实一直有监护人陪伴。当时他们一家人从云南过来,路过服务区休息,父母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没有违法犯罪情况。令人惊讶的是," 野人小孩 " 并不来自一个物质和文化匮乏的家庭,其父母反而拥有高学历。
据媒体披露的背景细节,孩子的父亲有大学学历,母亲有研究生学历,家庭经济条件不差。孩子母亲曾经在村里衣着暴露,经村干部劝说后穿上衣服。该家庭在农村拥有自建房,但带着孩子在山上搭窝棚住,还购买了一辆房车用于旅游。当地的知情人士也称,这家人日常吃素,精神上向往 " 返璞归真 ",教育理念则是 " 崇尚自然 "" 自然教养 "。
这样一对高学历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却与人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他们以 " 自然教养 " 为名,让孩子长期处于衣不蔽体的状态,甚至连孩子的户口都未办理,也未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称这是让孩子 " 回归自然的天性 "。

孩子的母亲与 " 野人小孩 "。图源: ***
当地多部门曾多次上门劝导,从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到提醒他们遵守社会基本规范,工作人员苦口婆心,但均被这对父母以 " 生活方式自由 " 为由拒绝。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孩子母亲自己也曾因衣着暴露被劝诫,可她却依旧坚持不给孩子穿衣。
表面看来," 放养 " 是这对高学历父母选择 " 回归自然 " 的生活方式后,在教育层面的实践。这样的实践被他们赋予先锋、实验的价值色彩。但将自己的所谓 " 生活方式自由 " 凌驾于孩子的基本权益之上,让孩子像动物一样生活,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 " 教育理念 " 的试验品,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
从 *** 曝光的视频和后续 *** 上出现的一些图片来看,孩子的形迹已经到了令人担忧其健康发育的程度。四肢爬行的行为虽然在幼儿早期是正常的发育阶段,但如果在 3 岁还持续这种行为,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会严重影响孩子骨骼的正常发育,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身体姿态和运动能力。
令人担忧的是," 野人孩子 " 已出现 " 动物化特征 "。据目击者描述,小孩即使直立行走也双手习惯性 " 吊着 " 下垂,更体现出 " 非人 " 的自我认知。

" 野人孩子 " 已出现 " 动物化特征 "。图源: ***
有孩子家庭当地的村民称,孩子的父亲一年四季都不给孩子穿衣服," 孩子身上脏了,父亲就把他拎到水龙头下用水冲洗,我们村的人都非常可怜孩子,说了他(孩子父亲)好多次,他都不听,村里人也报过警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这位村民看到孩子的父亲带着孩子和一只狗,到村中心附近公路晒太阳。当时村里刚下过雪,非常冷,孩子的父亲穿着一件珊瑚绒长款睡衣,但孩子 *** 。
如果说穿上衣服和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那么在现代社会里衣不蔽体、匍匐爬行,更意味着 " 人 " 的符号遭到取消、尊严被剥夺,作为幼儿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接受羞辱惩罚。这样养一个孩子,和养一条狗有什么区别?这不是虐待是什么?!" 自然教养 ",不是虐待的遮羞布。
这种 " 自然教养 " 方式,看似让孩子回归自然,实则是让孩子失去了成为一个正常社会人的机会,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严重剥夺。三四岁已经到了知羞耻、明规则的年纪,这样众目睽睽之下 *** 、四肢爬行,岂能拿解放天性、自然教育说辞来糊弄大众?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是帮助他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如果说这样是为孩子好,那真是把社会大众当傻子。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的。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但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存权和发展权。
这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的生活方式,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他们所谓的 " 自由 ",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控制,让孩子失去了选择正常生活的权利。孩子的未来被父母的自私和偏执所扭曲,而父母却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为人父母的基本责任和道德准则。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了坚实的法律防线。然而,这对父母以 " 自然教养 " 为名的行为,却与法律的要求背道而驰,多名法律专家表示,这对父母已明确涉嫌违反多项规定,触碰了法律红线。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往往认为只有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身体上的暴力行为才属于虐待,然而,法律对于 " 虐待 " 的定义远比这更为广泛和深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表示,在这起 " 野人小孩 " 事件中,父母的行为可能构成 " 忽视型虐待 "。
从行为表现来看,父母长期不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衣物、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等,让孩子处于一种极度不卫生和危险的生活状态中,这是对孩子生存权利的漠视。同时,他们放任孩子在公共场合以怪异的行为示人,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使孩子无法接触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语言学习和社会规则教育,错过了语言、行为发育的关键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律师指出,如果经过专业评估,确定孩子的身心因父母的行为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那么父母将面临一系列法律责任的追究。
据媒体报道的最新事件进展,工作组已对孩子父母当面开展相关工作,要求其遵守公共秩序,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再次出现衣不遮体及孩子爬行行为,其家庭已同意。一家人计划驾车回北京。工作组已同当事人女方母亲取得联系,后者介绍近期将把孩子户口落到北京。
但大家关注的重点不是落户,而是孩子的健康权利、人格尊严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家长同意不让他在室外爬行,以免影响公共秩序,那么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呢?只要不被看到就可以了吗?
不是看不见就能当做没有,这个小孩需要的正常的教育,他是需要作为人去生活,落户只是一个行政步骤,而孩子能否作为一个有尊严的 " 人 " 健康成长,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现代法治社会的框架下,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权并非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而是一种沉甸甸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强调监护权的行使必须以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 " 野人小孩 " 事件中,这对父母却将监护权错误地理解为一种绝对的权力,以 " 个人自由 "" 教育理念 " 为借口,肆意放弃自己的监护义务,对孩子的基本权益视而不见。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也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人性良知。
在 " 野人小孩 " 事件的前期处理过程中,当地派出所、民政局、妇联等部门多次上门劝导,展现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劝导均被孩子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导致相关部门陷入了 " 劝导无效 " 的被动局面。
这一现象深刻暴露出我国儿童保护机制在面对类似 " 软对抗 " 情况时存在的不足和无力。父母的固执己见和拒不配合,使得孩子长期处于恶劣的成长环境中,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相关部门却缺乏有效的强制手段来扭转这一局面。
当父母的教养方式严重危害孩子的权益时,社会和法律必须及时介入,这绝不是 " 多管闲事 ",而是对文明底线的坚守和对孩子未来的负责。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公安机关的介入以及工作组的跨省处置,为事件的解决带来了积极的信号。这表明 *** 部门在面对此类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事件时,已经开始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措施。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需要多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权益保驾护航。
对于那些拒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监护人,法律绝不能姑息纵容。应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启动监护权撤销程序,及时剥夺其监护权,将孩子交由更有能力和责任感的监护人抚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摆脱困境,重获健康成长的机会。在未成年人保护的道路上,绝不能让 " 家庭私事 " 成为监管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