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稀土材料实施的新限制措施,引发了一场政治与经济风波。但这场最新的贸易争端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结果:一家美国企业宣布进军稀土开采领域。
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钢铁企业克利夫兰克里夫斯公司(Cleveland-Cliffs,股票代码 CLF)于周一宣布,目前已启动稀土材料勘探工作,并确定了两个潜力矿区。投资者纷纷涌入这一资源类业务,推动该公司股价上涨逾 20%。这种对 “开采” 的突然狂热,其实早有先例 —— 只不过此次是真正意义上的矿产开采。在当前紧张的局势下,企业只需释放 “业务转型” 的信号,就足以撬动市场,这让人到此前企业扎堆转向加密货币 / 区块链、人工智能领域的鼎盛时期。而周一之后,投资者或许正密切关注其他矿业公司,期待下一个转型公告的发布。
尽管此次 “矿业转型” 的表述、转型动作及时间节点,与当年加密货币热潮的情况高度相似,但显然与 “长岛区块链公司(前身为冰茶公司)时代” 的乱象截然不同。
克利夫兰克里夫斯的这一雄心,标志着企业 “国家主义” 进入新阶段。如果贸易冲突将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首年的主旋律,那么企业高管将自身发展重点与国家战略目标绑定,将成为 2025 年的一大核心趋势 —— 与总统方向保持一致,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商业优势。
克利夫兰克里夫斯首席执行官洛伦索・贡萨尔维斯(Lourenco Goncalves)在公司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时表示:“若此次稀土开采计划成功,克利夫兰克里夫斯将与美国实现关键材料自主的整体国家战略保持一致,这与我们在钢铁领域取得的成就类似。美国制造业不应在关键矿产上依赖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而克里夫斯公司希望成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我们早已见过这样的 “剧本”—— 而且它确实奏效。克利夫兰克里夫斯的运营模式,与英伟达(NVDA)、惠而浦(WHR)、多数大型科技公司以及整个美国制造业的思路一致:将自身业务打造成美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技术 *** 的重要工具。
*对稀土实施的新限制,以及美国 *** 新一轮关税威胁,凸显了关键矿产的战略重要性,也暴露了无法掌控这些资源所带来的脆弱性。
由此可见,克利夫兰克里夫斯所提供的,不仅是利用现有资产创造新收益的途径,更是贸易战中的一种新型 “不可或缺的武器”—— 至少,它为美国 *** 与中国谈判提供了潜在的筹码。
然而,“时间” 是一大障碍,也是整个 “本土生产回流” 运动面临的核心问题。与其他计划在美国扩大制造业规模的企业一样,克利夫兰克里夫斯要落实基础设施、购置设备、组建团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集团的一组经济学家在本周末发布的一份关于 “中国扩大稀土管控” 的报告中指出:“美国 *** 已投入资金,推动稀土开采、精炼及磁体制造产业的发展,但即便按计划推进,部分相关设施也要到 2028 年后才能投入运营。” 不过,理论上而言,稀土开采的难度要低于芯片制造。
其他企业也在寻找巧妙的替代方案。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尼伦磁体公司(Niron Magnetics)上周宣布,将与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股票代码 STLA)合作开展一个项目,研发新一代电动机 —— 这种电动机所使用的磁体无需依赖稀土元素。
对于克利夫兰克里夫斯这类企业而言,“政策延续性” 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倘若未来美国 *** 废除当前的稀土相关政策,届时价格可能更低的中国稀土重新进入美国市场,这些企业将何去何从?不过,相较于产业链下游的其他行业,矿业企业应对这种变化或许会更容易一些。
与此同时,即便存在显著的延迟,只要有希望解决 “供应链被外国主导” 的问题,就足以推动市场波动,并为企业带来巨额的价值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