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要回顾从“十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金融的论述,并梳理当前市场各方对“十五五”规划的相关展望。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擘画蓝图。
按照惯例,此次大会结束后将对外公布“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而金融业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主线与监管走向也将得到明确。
此前9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十五五”规划将遵循一系列重要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可以预期的是,基于当前的内外部形势,强监管、防风险、金融强国,以及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依然会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有所体现。
在本文中,新金融琅琊榜简要回顾本世纪以来从“十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金融的论述,并梳理当前市场各方对“十五五”规划的相关展望。
01
“十五”计划 (2001-2005):
构建现代金融框架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金融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提高竞争能力。
资本市场: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培育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
监管与风险: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分业监管构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改进贷款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保险行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鼓励金融保险业务创新,改进服务。
中央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浮动汇率制度。
02
“十一五”规划(2006-2010):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将金融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调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改革深化: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加快其他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
资本市场: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农村金融: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创新与开放: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鼓励金融创新。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
03
“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金融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金融需要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改革开放。
金融机构改革: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继续深化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
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
利率与汇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
金融创新与监管: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04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金融供给侧改革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
金融创新: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
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金融监管:加快金融监管改革,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加强对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传递和金融新业态风险的监管应对。
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05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安全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服务实体经济: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供给侧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普惠金融:增强金融普惠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信贷投放。
金融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有序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科技: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06
“十五五”规划(2026-2030):
功能、安全、开放、治理
从2001年到2025年,从“十五”到“十四五”,中国金融政策有着清晰的演进趋势——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服务实体、防控风险,再到如今的科技赋能与安全并重。
结合当前的宏观形势与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十五五”规划中的金融部分或将围绕“功能、安全、开放、治理”四个核心维度展开:
功能深化:服务国家战略与新质生产力
科技金融: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
绿色金融: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和激励机制,发展碳金融市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
普惠金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深化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题。
养老金融:大力发展养老金、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应对人口老龄化。
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深化发展,以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完善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体系。
安全升级:健全具有韧性的金融安全网
宏观审慎: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
风险处置:细化金融风险处置的流程和责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风险处置机制。
跨境资本流动: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外部冲击风险。
金融科技风险:强化对算法、数据、 *** 安全的监管,防止技术性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开放提质:制度型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制度型开放:从过去以“渠道开放”为主,转向更多强调“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国际接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人民币国际化:“稳慎”仍是基调,但会更注重夯实基础: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丰富外汇市场和风险管理工具,扩大在贸易计价结算、大宗商品定价、国际储备中的使用。
参与全球治理: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在数字货币、绿色金融标准、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争取话语权。
治理现代化:提升金融治理效能
中央银行职能:强化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监管协同:在“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下,进一步强化监管协调,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法治建设:推动《金融稳定法》等基础性法律的出台和完善,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
数字货币: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研发试点,并探索其在国际结算中的应用场景。
整体上,“十五五”期间的金融规划将不再仅仅是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更侧重于质量、结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