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它将社会储蓄高效转化为投资与消费,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输送着关键动能。从13世纪意大利最早的银行雏形,到如今的中农工建、摩根大通等,数百年来,银行始终是信贷市场无可争议的主导者。
然而,过去二十年间从互联网、大数据热潮,到近几年深度神经 ***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在挑战这一格局。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为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诸如美国Upstart等金融科技(FinTech)新锐,凭借其在数据和技术上的优势切入信贷领域并展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信贷的核心障碍在于信息不对称
信贷是时间错配下的价值交换:贷款人让渡当前资金的使用权,借款人则承诺在未来某一时点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这种以时间为桥梁的价值交换,并非基于即时对价,而是建立在信用之上——即对借款人履约能力与意愿的信任。
然而,这种信任并非天然稳固。信贷的核心障碍在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往往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真实财务状况、资金用途与还款意愿。在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下,贷款人面临两类主要风险:一是逆向选择——在贷款前,高风险的借款人更倾向于申请贷款;二是道德风险——在贷款后,部分借款人可能改变行为,进行高风险投资或逃避还款义务。
为了弥补这种信息差、降低不确定性,贷款人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收集、甄别借款人的信息,用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这就同时产生了交易成本。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公司,本质上都在扮演这种“信用中介”的角色。信贷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资金多少,而在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劣。
2015年前后,互联网P2P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通过线上平台直接连接借贷双方,一度掀起全民投资热潮,但最终却以集体爆雷收场。根本原因在于,彼时的P2P“创新”只不过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信息传递的交易成本,让借款人和贷款人能更方便地找到彼此,却并未触及信贷的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P2P火爆之初的2014年就撰文《P2P潜在的金融危机》指出其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P2P平台依赖借款人自报信息与简单认证,既无法核实真伪,也缺乏持续的贷后监控。一旦资金链紧张,风险迅速集中爆发。而在以资金撮合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下,平台往往倾向于放松审核,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信用进一步恶化。
P2P的失败事实证明,撮合效率的提升无法弥补信用处理能力的缺位——真正的护城河,不在撮合资金,而在于高效、精准、低成本的信息处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信息收集,即是尽可能全面地获取能够反映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关键信息;二是信息分析,也就是基于所收集到的数据,运用一定的风控手段来挖掘风险信号,评估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据此来决定是否放款,以及放款的额度多少、利率几何。
大数据+AI:更高效的信息处理
过去几百年,银行之所以能够稳居信贷主导地位,依托的是强大的线下 *** 、核心账户体系、社会化的征信数据,以及庞大的信贷专员与风控专家团队。这些资源共同构建起银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体系,实现了对借贷信息的系统化收集、分析与定价,构筑了坚固的市场壁垒。
现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正在重塑这一体系,并逐步打破银行在这一核心领域的垄断优势。
一方面,大数据正在重塑信息收集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被“在线化”,信息获取对线下渠道的依赖显著降低,并以极低成本沉淀出可持续更新的大数据基础。
例如,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能够反映商户的经营活力;支付平台的消费流水可以揭示个人的资金流动情况;而物流平台的运输记录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业务稳定性。这些实时生成、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数据,为信用分析提供了更立体、更动态、更全面的视角。
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凭借其在电商、支付、社交、出行等领域的生态闭环,掌握着海量且高频的用户行为数据与场景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来源多元、更新迅速,还能通过交叉验证提升信息的真实性与预测能力,使其在信用评估与风险识别方面具备更强的精度与洞察力。
另一方面,AI正在重构信息分析能力。现实世界中的风险往往高度复杂,常常隐藏在表面上毫无关联的数据之中。与传统依赖人工经验或线性模型的方式不同,AI能够在海量、复杂、异构的数据中自动识别隐藏的模式与关联,捕捉人类分析难以察觉的“弱信号”。这种“非线性”的分析能力,与大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天然契合,形成全新的信息处理范式。
AI不仅能高效利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如表格信息、文本、图像、语音、视频和行为轨迹等,还能通过多维度交叉分析,揭示变量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例如,它可以将社交媒体评论情绪与交易流水异常结合,识别潜在的违约风险;通过对企业线上销售趋势、物流履约情况与行业景气度的综合建模,提前预警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甚至能在信用良好的客户群体中,捕捉到少数具有高欺诈倾向的“隐性异常”。
这种超越经验和线性假设的分析方式,使AI在风险识别的精度与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依赖人为设定的规则或简单的线性假设,而是通过学习数据间的复杂结构,主动发现更深层次的风险信号。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信息处理能力正迎来历史性的跃迁。信贷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传统的“人处理信息”,转向“AI(机器)处理信息”。
监管线性和AI非线性的博弈
长期以来,由于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直接关系到社会系统性风险,因此始终处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下。各国普遍要求银行在信贷业务的核心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必须具备可解释性与可追溯性。而监管最终由人来执行,人类的认知偏好往往是线性、因果清晰的,这使得线性模型天然符合监管者的思维逻辑,也因此长期成为监管最为青睐的工具。
然而,AI的价值恰恰在于非线性。这意味着监管的线性要求与AI的非线性能力之间,天然存在对立。一方面,监管强调可解释性与可控性,偏好稳定、透明的逻辑链条;另一方面,AI追求预测精度,却依赖高度复杂的参数 *** ,难以被线性因果框架所解释。正因如此,银行即便希望大规模引入AI,也往往受制于监管要求,难以灵活应用那些“黑箱式”的非线性模型。
与银行相比,科技公司在信贷业务上的监管要求要宽松许多。作为新兴业态,它们并不像银行那样直接背负系统性风险的“之一责任”,因此在早期往往享受更大的试错空间。即便在近几年监管逐渐趋严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设立“监管沙盒”等机制,为其预留制度性缓冲与创新空间。这些机制允许科技公司在可控范围内开展新技术试点,在不影响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探索新的风控模型和业务模式。
这使得科技公司能够率先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尝试AI驱动的非线性模型,并借助其业务自带的数据入口——电商、支付、本地生活、出行等平台——沉淀出庞大且多维度的大数据基础,从而在信贷风控和定价上形成独特优势。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可解释性”这一监管核心要求本身也未必一成不变。随着行业对AI的理解不断加深,以及可解释性技术的持续演进,未来监管对“可解释性”的定义可能发生改变——从“人能看懂的因果逻辑”转向“模型能被验证的可靠逻辑”。届时,监管体系与AI技术之间的冲突有望被重构,监管方式也可能从“限制创新”走向“引导创新”。
由此,未来的信贷竞争将更清晰地回归信息处理的本质——谁能以更低成本、更全面的数据入口,并借助更高效的AI能力,实现对信息的精准收集、整合与分析。在这一逻辑下,我们认为科技公司凭借完善的平台生态与领先的算法能力,有望在未来的信贷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地位;同时,传统银行的数字化、AI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刘劲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理事、特聘专家,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夏欣羽系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