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夜幕下的开发者大会余音未了,由AI点燃的全球科技战火已呈燎原之势。
北京时间10月7日,OpenAI 2025开发者大会上,OpenAI联合创始人Sam Altman携多款生态工具、底层模型升级及硬件合作计划亮相,正式向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发起全面冲锋。
此后数天,vivo开发者大会、全球超宽带高峰论坛、OCP全球峰会接连召开;阿里通义千问官宣组建“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团队”,美团推出多款搭载自研大模型“Longcat”的餐饮类AI工具……浪潮未歇,星火不眠,这场由中美带头的全球科技浪潮,依旧汹涌,未显疲态。资本也以其特有的敏锐,在这片尚未被完全测绘的蓝海中,寻找着关键线索。
随着中国企业在各自赛道上展现出全球领先的创新实力,作为中国更优质科技企业聚集地的港股科技板块,也因此被诸多聪明资金“划上重点”。其中,深度聚焦中国核心科技资产和AI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代表性产品——ETF(513180)在10月20日最新规模达443.91亿元,较年初大增214.16亿元;另一只于9月初上市、并聚焦电子、传媒、医药生物等板块龙头股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在成立一个多月以来规模亦增长逾10亿元。
“钱”之所向背后,一方面是港股科技板块的核心企业,大多深度绑定AI商业化落地核心赛道所展现出的产业张力,它们所书写的故事,关乎技术、关乎产业格局,也关乎一个时代的转折;另一方面,在经历前期数次回调后,港股科技不仅在中国资产里相对低估,在全球视野下也显得克制。
更微妙的是,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暗示年内或结束缩表,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升温,这对美元降息极为敏感的港股而言无异于“甘霖”。叠加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自主创新的内生力量交织,港股科技的新一轮高光时刻,或许已在不远处悄然酝酿。
价值高地上的耀眼明珠
2025,港股以久违的凌厉之势重返舞台。截至10月21日,港交所年内IPO融资额1920.51亿港元,同比增长233.57%;配售总额2417.72亿港元,同比增长566.69%。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等新消费势力高歌猛进;比亚迪、小米、蔚来、、地平线机器人等新经济中坚引领再融资狂潮。
扫货龙头的公募,频频举牌的险资,热情打新的散户,重燃战意的私募,以及外资的逐步回归,钱潮、人潮、筹码交汇,组成最坚实的底座,拖起了港股的流动性,并围绕科技、大金融等赛道展开布局。
仅在上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便超6870亿港元,下半年更是呈现加速态势。截至10月20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超1.21万亿港元,大幅超过去年全年净流入额。伴随资金南下,港股通ETF规模亦在年内迎来历史性突破,市场热情可见一斑。
同期,港股上市以真金白银展开密集回购,回购总额突破1450亿港元。腾讯以609.65亿港元回购领衔,快手、小米集团、哔哩哔哩、美团等紧随其后。
资金持续汇入港股的背后,是三重逻辑的共振。其一,“便宜”是原动力,历经2021年至2023年的持续调整,港股性价比凸显;其二,今年以来全球资本处于从美元资产向非美资产切换的再平衡趋势中,港股市场凭借其开放性与流动性率先受益;其三,在中国资产重估与产业转型双重叙事下,代表新经济的AI、创新药和新消费等方向,以其稀缺性和高弹性,成为资金配置的优选。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门户,香港正成为全球资本分享中国核心资产重估机遇的重要入口。在这里,一批真正具备高质量发展基因的公司沉淀聚集,让港股成为事实层面的价值高地。
其中的科技板块,正是这片高地上最耀眼的明珠。
从全球视野俯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巨头把控着多个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但改变在悄然发生,随着DeepSeek出圈,阿里通义等产品打开全球口碑,寒武纪等企业在二级市场崛起,以AI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中国时间”,以中美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两极格局也逐步成型。
这一格局中,大洋彼岸的美国凭借基础研究与传统优势领域,在半导体、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方面保持领先;中国依托全产业链配套、规模化市场与政策连续性,在5G、新能源、商用无人机等领域实现反超,“小院高墙”与“举国突围”并行的“双核时代”正在来临,聚集中国更优质科技企业的港股科技板块也因此备受关注。
某种程度上,港股科技的价值发现,不过是一场更大的东方叙事的序章。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港股科技龙头广泛分布于AI全产业链。2022年,国内四大互联网巨头占中国AI云服务市场份额比重接近95%,其中三家齐聚港股,它们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接近80%,且这四家互联网巨头均未在A股上市,进一步凸显港股在科技领域的稀缺性。
然而,与引领创新的产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地科技股悬殊的估值差异,大多数中国科技龙头股相较于美股极具性价比。尤其是经过了年内数次调整,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和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等产品标的指数,在10月20日的最新估值(PETTM)已分别来到25.49倍、22.85倍,分别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29.01%、24.11%的估值分位点,即历史上超七成时间的估值都高于当前。
这也意味着,在外部流动性宽松预期上升的背景下,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估区间的港股科技板块,凭借着高弹性、高成长等特性,积蓄着更强劲的向上动能。
风继续吹,资金继续向南,没人甘愿在“中国时间”的限时折扣里缺席。
价值重估之旅
港股的价值重估,已然从预期走向共识。它如同一场迟来的历史正名,让沉淀许久的中国稀缺资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独特表达,找到了精准切口。而这背后的势能,由来自产业、资本与估值的三把火同时点燃。
之一把火,在产业格局的蝶变里烧,当下科技、消费产业市值已占据港股半壁江山,其强劲的业绩增长潜力,有望重塑市场估值框架。
第二把火,在“东稳西荡”、去美元化进程与全球资本再配置的浪潮里烧,它们为相对低配的港股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第三把火,在估值体系里烧,不断涌入的南下资金,把恒指PE从“废墟”里一寸寸抬起,但距离2018年、2021年高位仍有提升空间,火苗尚未燎到天花板。
这些火苗里,科技无疑是最炽热的那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整,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压力已大幅释放,风险情绪改善与流动性充裕,共同为下一轮上攻铺好干柴。其中的稀缺性资产,有望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港股科技企业的基本面也在持续改善。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其ROE水平已从2022年的低点稳步回升,净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利润率都呈现向上趋势,标志着企业正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盈利能力驱动的价值成长新周期刚刚开场。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科技的投资机会并不单一,而是呈现出AI应用、智驾、创新药等多线并举、并辔疾驰的格局。
在AI应用领域,从大模型到Agent应用,从语音识别到视频生成,中国企业正在构建完整的AI生态。拥有用户和生态卡位优势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有望通过AI技术增收降本两头受益。
在汽车产业,中国车企的全球竞争力已被充分验证,出口规模2020年以来增长10倍,海外可触达市场仍有6倍空间,且外销单车盈利是国内两倍以上,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智能驾驶亦处于爆发前夜,整车厂、算法公司、芯片设计、传感器等智驾关键领域的创新引领者,齐聚港股,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创新药领域里的中国企业,更是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在复杂药物研发中构建独特优势。未来,随着研发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与国际化布局的持续深化,国产创新药全球份额或持续攀升。
港股科技之火已点燃连营,价值重估的号角响起。征程万里,此刻正顺风满帆。
韧性可期
港股科技的韧性,也嵌刻于全球宏观政策风向的转变之中。
自鲍威尔近期暗示年内或结束缩表之后,市场对于美联储再度降息的预期持续升温,资金大概率会流向海外市场。港股作为全球重要的离岸市场,也是重要的潜在承接市场。而刚经历一场短促深蹲的港股科技,膝弯里已蓄满反弹力道。
资金的潮水总是这样,从一个地方退去,又在另一个地方涌起。
上述判断正成为机构共识。国元国际预计,港股中长期内保持韧性,短期的波动可能会带来更为良好的入场时机;国投证券亦明确表示,港股科技“会跟上”,相较短期的基本面和资金面逻辑,宏观流动性和基本面逻辑有望在四季度发挥作用。
眼下,仅待一个有力的主题叙事作为催化剂,或能点燃港股科技板块的新一轮热潮。
在此背景下,聚焦港股科技龙头的指数产品愈发获得市场青睐,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所跟踪的港股科技领域的标杆性指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即如此。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总规模已从2024年末的77亿元迅猛扩张至今年7月末的278亿元,增幅达259%,增速位列同类榜首。
上述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精选3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高且营收增速快的科技龙头股,前三大行业均衡分布在电子、传媒、医药生物领域,分别占比23%、22%、15%,并特别配置了13.16%的创新药板块,展现出与恒生科技等指数不同的配置思路。
相比同类型指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份股数量最少,却更为集中,科技属性也更为纯粹,前五大权重股合计占比达到57%,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7%,囊括了腾讯、阿里、小米、比亚迪、、等科技巨头,为投资者布局一篮子港股科技核心资产提供了便捷选择。
另一值得关注的标的——恒生科技指数ETF(代码:513180,场外联接A/C:013402/013403),在降息预期升温、技术面补涨需求、产业面双重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同样有望继续展现韧性。虽然同样跟踪30家港股科技龙头,但其持仓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将产业链的栈桥从云端铺到晶圆厂。
恒生科技指数的性价比优势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其估值仍落后创业板一个身位,有较大修复空间;另一方面,国产芯片和智能驾驶两大赛道的长期成长逻辑清晰,而该指数成份股中,不仅汇集中芯国际、两大晶圆制造龙头,以及封装龙头,芯片半导体阵容强大,、“蔚小理”、地平线机器人、等智能驾驶龙头,也齐聚恒生科技指数,指数有望长期受益于这两大赛道的高速发展。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钟摆与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等风险因素仍需关注,但中长期看,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加之资金南下、盈利回升、估值凹地三力同向,汇聚中国核心科技资产的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属于它们的“补涨”行情或许已在不远处。
借助上述ETF工具,投资者的能力边界,也或将随之跨越香江。从此岸至彼岸,渡的不是香江的有形之水,而是更广阔且无形的价值与成长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