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之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 *** 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 *** 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是开篇文章,关键词是:五年规划(计划)。
【本文摘要】
五年计划让位于五年规划,虽然仅有一字之“变”,但意义非凡。这种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 *** 管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全方位各领域的转变,从微观经济指标设定向宏观战略设计的转变。
“五年规划”这个词,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有“规划治国”的说法。不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前十个都叫五年计划。
从2006年“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正式更名为五年规划,并延续至今。从“计划”到“规划”,虽然仅有一字之“变”,但内含的意义非常重大,反映的变化也极为深刻。
这种变化蕴含的深意,可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体制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调整 *** 与市场关系,不断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市场,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相应地,在经济管理中, *** 的指令性计划也逐渐让位于指导性规划。
特别是到2003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从“初步建立”转向“完善发展”的阶段。于是,2005年编制新的五年计划时,五年计划被更名为五年规划。这是计划经济的“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规划”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是内容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五年计划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化建设,所以,前五个五年计划被称为“国民经济计划”。“六五”计划开始调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深化发展,就越要求 *** 推进经济与社会等各领域的协同发展,进而要求从计划转向规划。后来的五年规划,范围逐步拓展至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国土空间开发、国家安全等各领域。
三是重心变化。以往, *** 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非常注重微观经济领域中的产量、指标的设定。如“七五”计划就对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化学纤维、机制纸等工业品数量,对甘蔗、茶叶、蚕茧等农业生产指标,都作了细致规定。
“十一五”更名为“规划”,要求微观领域更多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而 *** 开始注重长期蓝图设计,转向宏观引导,更加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因此,不难理解从“十一五”开始,规划文本安排包括“正文+专栏”两部分,正文重点阐明发展方向与政策,体现战略性。规划纲要中,首次用约束性指标替代了指令性任务,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