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同学聚会,人不多,四个。
中年人的局,话题怎么转,终点都是养生:谁谁在吃这个药,谁谁必须吃那个药,大抵如此。不过老崔讲了件关于药品的趣闻,倒也别开生面。是说他父亲用的一种药,药性特别,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每顿饭的最后一口连饭吞下才行。用老崔的话说,早一口不行,晚一口也不行,必须和着最后一口饭吞下肚,这药才有效。
我们哄然大笑,笑老崔呆萌。这药片难道智能,还能分得清自己排在饭前饭后?到胃里还不是跟着食物一起,消化在胃液里,早到晚到的区别是什么?但老崔言之凿凿,摆出数个理由,一个劲辩白所言不虚。
人这种物种很奇怪,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太允许别人挑战。老崔正是明证,争得脸红脖子粗。我们不便再取笑,选择相信。
聚会散后,回家的路上,我暗自思量,老崔对吃药时机的精准度如此看重,其实也不奇怪。人们在意一件事的时候,会千方百计设置诸多标准,它们往往会以数字的形式出现,所谓“最后一口饭”也不过是数字标签中的一种。
中年人最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不过是一串数字,譬如心率、体脂率……其中最关注的,还是体重。我有几位朋友,每日监测,轻百克欢欣鼓舞,重百克忧心忡忡。
我自己也有个问题——睡眠差。每天很晚才入睡,睡着后一直做梦,脑子停不下来,天天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电影剧情。有时候自己是主角,有时候自己是观众。恼人之处是,大脑似乎总在努力把破碎的梦境拼凑起来,即使在梦境中,也在努力地运转。半梦半醒的自己,似乎也能感受到大脑在不懈努力,结果醒后只感觉身心俱疲,整个人犹如雨后泥泞的土地,不成正形。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我戴着智能手表睡了一个月的觉。表带是胶质的,绑太松怕测不准,绑太紧,时间久了手腕上就留下一条痕迹,时而瘙痒难禁。一看数据曲线表,吓一跳,数据虽然偶有几天爬升,但总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差,尤其深度睡眠时长越来越短。
我越发焦虑了,总怀疑自己哪里有病。或者说,现在还不是啥大病,但已经在形成之中,不重视,只怕以后代价不菲。
我开始到处寻找解决方案。最早想到的就是褪黑素,它比较容易得到,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最初一两天,好像还有用——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但第三天开始,魔力消失,因为害怕睡不着,反而更睡不着了。
某日,我和另外一位朋友提起焦虑而失眠的苦恼,她说,如果智能手表的数据只能让你不断产生焦虑,为什么不脱掉它呢?你试试,每天提前一小时睡觉,不要看手机、不要戴手表,会不会对入睡有帮助?
我试了,因为没有了那一长串的数据,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得好不好,但似乎改善了一点点。不过有一点感受很明确:睡觉的时候不带手表,舒服了不少。
想到我竟还嘲笑老崔对“最后一口”的执着,不免有点好笑。自己面对失眠,不一样对睡眠时长这样的数字无法释怀。好在经过这一番折腾,如今我对养生的看法是,不要指望有瞬间改变状态的魔法,除非有特别急迫的指标异常,其余日常重视即可,心心念念地想要修正,反而不妥。
人生少点数字化,或许就会多点松弛,多点开心。这才是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更好的养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