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7月31日,重庆金融圈迎来了一次少见的“集体退场”——8家 *** 公司在同一天收到监管措施决定书,正式退出行业。
根据重庆市地方金融管理局8月4日发布的《2025年3-7月重庆市 *** 公司退出行业公示表》(以下简称《公示表》),6月—7月还有另外3家 *** 公司相继退出。如此,重庆地区两个月内便有11家小额小贷公司告别市场。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 *** 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与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二季度 *** 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共有 *** 公司4974家;贷款余额7361亿元,上半年减少187亿元。《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自2012年小贷行业机构数量突破5000家以来,13年间首次跌破这一关口,小贷行业进入减量提质的深度调整期。
重庆批量退出 释放何种信号
据《公示表》披露的信息,在重庆退出的11家 *** 公司中,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启帆小贷因“取消试点资格”、重庆市北碚区汇渝小贷因“主动注销资格”之外,其余9家均因监管措施“离场”。
这种集中式退出在地方小贷行业历史上并不多见。从这几家 *** 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也不乏有“三农”背景的主体。比如,重庆市 *** 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股东为重庆市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重庆供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直属子公司。
另外,《金融时报》记者也通过企业预警通平台查询发现,其中多家 *** 公司早已被列为失信人和被执行人,这意味着,部分机构在退出前已陷入较为严重的经营困境和信用危机,其业务模式可能存在合规性缺陷。
毫无疑问,重庆这种“短平快”的清退节奏,展现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对小贷行业风险处置的决心,可以说,这是一次对问题机构的“出清”,更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
从监管层面看,强监管、严监管已成为常态。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对 *** 公司的合规要求不断提升,从贷款集中度到融资杠杆倍数,从放贷专户数量到重大关联交易认定标准,层层细化的监管措施推动一批偏离主责主业、风控能力差、合规意识弱的机构加速退出市场。此次重庆11家公司中9家因“监管措施”退出,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
从8965家到4974家的十年
重庆的案例只是全国小贷行业“收缩”的一个缩影。从数据来看,当前全国 *** 公司数量约为2015年三季度巅峰期8965家的55%,10年间减少近4000家。在贷款余额方面,2015年9月末,为9507.95亿元;2025年6月末,为7361亿元,较十年前峰值下降超2000亿元。
这些变化轨迹折射出小贷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反映出行业从“量增”向“质优”转型的必然。
回顾小贷行业的发展历程,2012年—2015年, *** 公司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力量,凭借较低的融资门槛、灵活的放贷模式迅速扩张,成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此后,随着互联网小贷兴起、监管政策趋严以及经济环境变化,行业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利率畸高、风控薄弱、不良攀升、不当催收等。如今, *** 公司数量跌破5000家,可以说是政策调控、市场竞争与自身转型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持续细化牌照管理、划定业务红线,2020年《 *** *** 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跨区域经营限制,2025年《 *** 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 *** 公司行为。
在市场层面,传统银行服务下沉、消费金融公司扩容、互联网平台信贷产品加速迭代,共同挤压了传统 *** 公司的发展空间,那些粗放经营、依赖高利率覆盖风险的机构难以维系。
而自身转型滞后的问题,在小贷领域颇为突出。多数 *** 公司仍沿用线下获客、人工审批的传统模式,在数字化风控、场景化服务上发展缓慢。可以说,这十年机构数量的锐减,本质上是行业“出清”低效供给,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小贷行业的“收缩”并非终点,而是重构健康生态的起点。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与机构转型的深化,行业正逐步告别野蛮生长的“上半场”,迈向以合规为基、科技为翼、服务实体为核的“下半场”。
未来,那些能扎根本土、深耕细分场景、构建精细化风控能力的 *** 机构,或将继续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形成差异化互补,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空白。这一场持续推进的行业变革,最终完成的不仅是机构数量的“减法”,更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加法”,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流向更需要的角落,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完善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