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人民日报撰文:已提议建设国家实验室,以应对下一个X疾病

音符科技网

我出生在 " 卢沟桥事变 " 的前一年。父母给我取名 " 南山 ",因我生在南京,南京有个钟山,爸爸说,干脆取名钟南山吧!他希望我像大山一样,经历过大风雨,还能够屹立在那儿,茁壮成长。

听外婆讲,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把我家的房子炸塌了,我被埋在土里。外婆紧张极了,一直扒着砖头瓦砾,拼命把我挖了出来。那时我的脸已经黑紫,她把我的鼻子清清,又按按我的身体 …… 我活过来了。我的命还挺大。

后来,我们逃到贵阳。刚买了新房子、添置好家具,日军的炮弹又来了。那时家里生活困难,只有咸菜吃,偶尔有块腐乳就很不错了。贵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房间里很多臭虫、跳蚤,我们的头发上长着虱子。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听到外面放炮仗的声音,跑到大街上一看,到处灯火通明,大家开心地欢呼。接着听到电台说:" 日本投降了!"

1946 年,我们家离开贵阳,到广州安顿下来。我的父亲钟世藩是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妈妈廖月琴是护士长。有一年,我家住的小楼天台上突然多了很多小白鼠,一问才知,父亲是在做乙脑病毒的实验。当时医院很困难,父亲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小白鼠养在家里。我觉得很有意思,父亲便安排我喂小白鼠。小白鼠养得多,我家总有一股老鼠味儿。有人来找我们,邻居就说,你只要闻到老鼠味儿,就知道他们家在哪了。

邻居们经常带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孩子病好了,家长开心,父亲也开心。这些事耳濡目染,让我从小就觉得做医生能帮人解决困难、减少痛苦,是一个很好的职业。

如果我不做医生,或许会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读高三时,在广东省的一次运动会上,400 米项目我跑出了 53 秒 05 的成绩,出乎意料地打破了广东省纪录!后来参加全国运动会,我得了全国第三名。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问我要不要来当运动员,我回家和父母讨论了半天,决定还是学医。父亲说,学医不单让自己身体好,而且能帮助别人,让别人身体也好。于是我考取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不过,我仍喜欢体育运动。竞技运动不是单纯训练身体,而且有益于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争上游、讲究团结和时间效率,还有不服输的精神。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为可贵的。

我与妻子李少芬的结缘,也与体育有关。从广州到北京后,我周末常去姨婆家玩,在那里结识了李少芬。当时李少芬是国家篮球队队员,我常到她的训练基地去锻炼。一个周六的晚上,我从北医骑车到龙潭湖去找她。骑了一个半小时,天气很冷, *** 也不方便,找她找不到,我很丧气地又骑了一个半小时回校。结果同学对我说,她从龙潭湖骑车来北医找我了!我心里头突然非常温暖。尽管我俩没见着,但是,我们确认了对彼此的感情。

李少芬一直是国家队的主力。1963 年底新兴力量运动会,领导对她开玩笑说,如果女篮拿了冠军,你就可以结婚。几天后,真的夺冠了!相恋 8 年的我们结婚了。

1971 年我回到广州,在第四人民医院工作。一天晚上,父亲和我聊天,聊到一半,他突然问了一句:" 你今年都 35 岁了?真可怕。" 然后沉默了。父亲 35 岁时,早已在美国读完医学博士,回国成为知名的儿科专家。而我经历了下放农村、烧锅炉,刚回到医生的岗位上,甚至还没接触临床。我的 35 岁,差得太远了!

这一句话点醒了我,我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在医院我只是更低级的住院医生,我主动要求到急诊室工作,因为可以学到更多的解决医学急重问题的 *** 。过了半年,我基本熟练掌握了常见急诊患者的诊治,正想申请到病房进一步提高,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要求我参加研究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的任务。没想到,这竟成了我的人生转折点。

​当时全国只有从事结核病防治的医务人员,少有呼吸疾病的专家,医院里也没有专门的呼吸科,这是一门从零开始的学科,非常困难。有一天,我在为慢支炎患者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些患者咳出来的痰,不仅痰量不同,颜色、黏度、气味也都不同,结合在北医生化教研组进修的知识,我突然有一个奇想,患者的痰或许是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我收集了不同患者的痰液,进行生化成分及酶学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慢支炎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病理生理类型,从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 *** 分类治疗,其疗效比常规 *** 提高 50%。这项研究获得了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43 岁那年,我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到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我之一次去见导师弗兰里先生。那次见面不是 " 面对面 ",而是 " 面对背 "。他在屋里煮咖啡,我进去了。他问,你想做什么研究?我讲了讲自己的想法。他说,你们中国的医学毕业生学历在国外是不被承认的,你先去看看我的实验室吧,有兴趣就做些研究。导师背对着我谈了六七分钟,就把我打发走了。

我有点孤独,但想到国家送我们过来有多不容易,我就暗下决心,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实力!

导师对我的改观源于一次实验。我研究的课题是吸烟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影响。此前,我的导师曾用数学公式来算碳氧血红蛋白和氧运输的关系,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我认为,用实验的办法来观察,才能得出更严谨的结论。实验需要大量的血,找朋友来收集血远远不够,我只好在自己身上抽,3 周内前前后后大概有 800 毫升,才校准了仪器。做吸烟实验,我决定自己上,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 15% 时,相当于连续吸了 60 支烟,同行们都担心我出问题,我有些头晕,但为了取得全过程数据,坚持继续吸入,直到浓度达到 22% 时,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

实验证明,导师所用的数学曲线有一半是对的,另一半是错的。我请导师看我的结果,他大为诧异,也很高兴,一把抓住我,说:" 你怎么做到的?太好了!我要推荐你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内科学会去作演讲!" 那次之后,导师和同事都改变了对 " 钟医生 " 的看法。

留学期间,我更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搞好基本功。没有走好之一步,不要走第二步;之一步一定要证实它是正确的、有效的或重复性很好,再走第二步。这与父亲对我的教导是一致的。我曾在农村给一个患肾病的孩子看病,根据血尿症状,有一位医生认为他是肾结核,对他进行一些相关治疗。回家后,我和父亲讲起这件事,说到一半,父亲反问我一句:" 你怎么知道他是肾结核?" 听到这话,我蒙了,真的答不上来。父亲平时讲话很少,一讲就讲到要害。

父亲晚年由于痰咳不出来,呼吸困难,最后 3 年生活质量很差。我担任父亲的主治大夫,他非常信任我,让我大胆地去做实验,但当时的医疗只能到那个水平。他去世后不到两年,一个新的仪器问世了——无创的人工呼吸机,对他最合适。有了这个仪器,也许他能活到 90 岁。这也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父亲的嘱托我一直记着——干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得有依据。在抗击非典时,我指出新闻所说的衣原体感染是错误的。抗击新冠疫情时,我之一个在电视上讲到 " 人传人 ",都是掌握了依据才敢下的判断。

2002 年 12 月 22 日,有一个从广东河源转过来的患者,说吃了一顿饭后就开始发高烧,很快出现呼吸困难。用过很多抗生素,仍然不管用,3 天时间肺就全白了。不寻常!

这是首例报告的非典患者。

紧接着,症状相同的患者接连出现。2003 年 1 月底发病最厉害的时候,一个人传染一家子。患者收进诊室后,有些医生不敢进去,送药、递餐都通过窗户。这种气氛我觉得不对。我认为,只要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及戴口罩,就不容易被传染。会诊结束后,我说,将市内那些重患者都转给我们医院。患者来了,我们的护士照样见他,给他量体温,那种恐怖气氛马上就解开了。

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出 " 三早三合理 ",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可有效避免更多的伤亡。这套方案后来成为通用的治疗方案。医生队伍稳定,社会稳定就有保障。

2020 年春节假期,新冠疫情袭来,全国再一次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许多医护人员自愿去最前线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的地方,去战斗。我向他们致敬。大家同心,是一定能够渡难关的。

我面对的是生命,是生和死的问题,这一点儿都不能含糊。我的压力来自患者的生命。面对质疑,我没有想太多,只想把患者救活。这是我更大的追求。

近年,我向中央提议建设国家实验室,以应对下一个 X 疾病。X 疾病是什么?任何人都不知道,但我们用人工智能的 *** 可以预测到可能是哪些。未来 10 年可能在医学上是一个极大变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很多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谁现在不抓住人工智能,再过几年就会落后。

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要学会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本专业中。但同时,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医学人文,代替不了医患的沟通。人工智能是在技术上解决问题,但难解患者的心理焦虑。一个人得病,他一定会心理得病。心理状态,对于疾病向恶化还是向改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要解患者的 " 心病 ",需要医生来交流。医生救的不是病,而是人。

如今我已年届九十,但还不觉得自己老。早上 7 点起床,工作到 12 点半,午休一会儿,下午 3 点接着工作,晚饭后再工作两小时,11 点睡觉。主要的临床是搞大查房,就是全国多家医院联合一块看疑难病。也阅读一些最新的医学期刊,不要局限于实验室,多看看国际新闻,拓宽自己的视野。另外,抽空在室内跑步、划船、举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是我更好的休息。真正的变老,是不想学习新东西了。

在我现在这个年纪,主要任务不是自己研究一个项目,而是如何更好地协调,团结大家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广州国家实验室现有 1000 多人,能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好平台,我也没什么遗憾了。

父亲曾说:" 人的一生,总要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只要留下点什么,你就是没白活。" 我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想来想去,我是一个医生,如果因为我的存在、我的工作给社会带来一点价值以及进步,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是有益的。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于10月10日斥资606.01万元回购113万股A股
  • 上海实业控股委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新核数师
  • 恒瑞医药于10月10日斥资6243.83万元回购90.73万股A股
  • 沛嘉医疗-B:国家药监局受理GeminiOne®经导管缘对缘修复系统的注册申请
  • 信利国际9月综合营业净额约为15.13亿港元 同比减少约2.8%
  • 信达国际控股购买本金总额为280万美元的债券
  • 招商局港口:完成赎回全部票据
  • 哈马斯拒绝接受加沙被外国托管
  • 男子家中多次砍击妻子头部致死,该案一审将开庭,家属:他两年前提刀追妻子满大街跑
  • 日本《朝日新闻》:高市早苗或不能当选首相
  • 舜宇光学科技:9月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为4852.4万件 同比增加32%
  • 暴雨蓝色预警:陕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 富汇国际集团控股上市地位将于10月15日起取消
  • 捷利交易宝9月新增机构客户数量4个
  • 俄称打击乌军工企业,乌称挫败俄解围尝试
  • 美股三大股指集体大跌,英伟达市值一夜蒸发超1.6万亿元
  • 珀莱雅拟赴港二次上市 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增速大幅放缓
  • “停摆”十日特朗普政府开始裁员雇员联合会:令人耻辱
  • 抓获犯罪嫌疑人25名,网警斩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
  • 国家医保局: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
  • 巨星医疗控股:控股股东股份质押解除
  • 石四药集团于10月10日斥资442.95万港元回购150万股
  • 特朗普“关税大棒”奏效:已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 降低美国药价!
  • 汇丰控股于10月9日斥资2.09亿港元回购202.24万股
  • 新华汇富金融出售合共10万股阿里巴巴股份
  • 视频|美国对华征港口费, 中企成本激增!中方重磅出手, 强力反制: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 东亚银行与三井住友银行订立框架协议
  • 汽车早报|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工厂下线 长城汽车调整直营渠道
  • 信义光能根据以股代息计划发行代息股份6859.63万股
  • 核查完成!上纬新材下周复牌 称“智元创新3年无借壳上市计划”
  • 招金矿业公布前三季度业绩 归母净利润约21.17亿元同比增长140.43%
  • 女子洗完澡一抬头,无人机正对自家阳台,怀疑被偷拍后报警;警方:飞手是小区业主,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偷拍
  • 信义能源发行6647.65万股代息股份
  • 中国建材拟发行不超过20亿元公司债券
  • 药明康德因可转换债券获转换而发行1806.46万股H股
  • 《激荡三十年》里的“股市教父”,走了
  • 上海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要靠摇号抢资格
  • 20年“纪念日”重访旗忠掀热潮,费德勒已成上海“推荐官”
  • 《路虎变丰田? 携程租车被曝“货不对版”,验车单形同虚设? | BUG》
  • 高通回应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正积极配合有关调查,一直致力于支持客户与合作伙伴的发展与增长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