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内如何配送外卖,外卖骑手能否进校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不少高校认为外卖骑手随意进入校园,会影响师生的生活秩序,易引发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校园内的大量同学又确实拥有不可忽视的外卖需求。
这些年来,一些高校禁止外卖进校园,结果外卖被堆放在校门围栏、栏杆处,反而引发更多问题,比如外卖很容易丢失,同学们很难找到自己购买的外卖。于是,为了解决校园外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些高校设置了“校园送”“校园接力送”等配送方式,区分出了校外骑手和校园骑手。
但是,这样一来,又引出了新问题。最近,西南大学规定外卖只能在指定合作平台“校生活”购买,就被一些同学质疑为“垄断”。
首先,需要明确两件事。一是根据西南大学针对此事进行的通报和回应,并没有禁止同学们点其他外卖平台的外卖,只是“其他平台的外卖现在会投放到‘校生活’的外卖柜里,餐送到了会给同学发短信,凭验证码去外卖柜取餐就可以”。
二是“校生活”平台已与三方外卖平台达成协议,只要校外的外卖放置到了统一的,平台可为这些订单提供转送服务,并不会“额外收取费用”。
应该说,高校指定平台负责社会外卖平台配送服务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师生强烈反映的校园外卖乱放、错拿、丢失等问题。有同学也反映,“和之前几个学期在宿舍点外卖的体验、配送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取餐方式有些变化,但总体影响不大。”
但是,指定校内配送平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和一般的外卖配送方式不同,设置校内配送平台毕竟等于增加了一个中间环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时间成本。现在是暑假,返校的学生还不算多,正式开学后,尤其是进入学生点餐高峰期后,校内指定配送平台能不能保证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还需要持续观察。
二是根据“校生活”平台工作人员的说法,“由于系统问题,有些商家暂时不能投柜,我们会持续优化。”也就是说,同学们必须要选择“校生活”平台指定的外卖商家,至少在目前还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外卖需求。
三是虽然校方表示,“校生活”平台是学校后勤集团从6家企业中遴选出来的,但是根据媒体报道,“校生活”平台所属的山东烟文 *** 科技有限公司曾在今年2月,因对60家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有效履行审查义务,且对审核不到位的上述企业收取平台跑腿费6452.09元,被烟台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5万元。
那么,“校生活”平台到底是不是更优选?广大师生有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进而言之,如果“校生活”平台此后不能保证高质量的配送服务,又该怎么办?
事实上,这也是众多学生反对直接禁止外卖员进校的原因。如果说校园内社会外卖员的数量过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那么中转站模式也有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尤其是一旦校内配送平台真的形成“垄断”,又是否能受到严格的监管?
“校生活”平台之所以会遭受质疑,并不是因为中转站模式本身一定不可行,根本原因还是在学校后勤部门在决策之前,忽略了师生的感受,没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从目前情况来看,即使没有中转站模式,一些高校规定各平台认可的配送人员从指定入口进入校园配送,也未必就一定会破坏校园内的正常生活秩序。
关键问题仍然是,高校能否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力度,而不是寄希望于某种模式带来的“一劳永逸”。高校内的外卖到底该怎么配送,恐怕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各大高校都还在不断探索适合校情的解决方案。
但是,引发舆论风波后再反复去回应、调整,恐怕并不是更好的工作 *** 。在事前充分调查研究并尊重师生的意见,或许才是更合理的决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