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约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埃及 *** 国家联盟 *** 研究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哈 迪 尔 · 赛 义 德 ( Hadeer Talaat Saied Abdellatif Mahlees)在主论坛发言中,分享了他对中国重返世界舞台并重获全球地位的历程的认识。
首先,我想对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热情款待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贵方给予我机会,让我能在这个国际平台上发出 *** 的声音。能够参加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我深感荣幸。这次大会对于推动国际知识多元化、促进对话与思想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让我们既能探讨中国眼中的世界,也能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国。
纵观历史,每当提及中国,人们总会联想到一个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国度——这是一个以和平、可信著称的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展现出耐心与长远眼光。中国无意破坏使其崛起的国际环境,也不会动用军事力量威胁他国,因为它既无扩张主义野心,也不信奉军事联盟。相反,中国致力于以智慧引领世界,并成为值得效仿的典范。
中国并不渴望成为“世界警察”,而是更愿做一个“兄长”。它不会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他国,因为中国认为,鉴于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性,适用于中国的模式未必适用于他处。
历史上,中国被称为“中央之国”,这并非出于傲慢,而是源于其作为全球文化和文明中心时对自身角色局限性的认知。古代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朝,是最早的全球化形式之一,它将中国与中亚、中东、非洲和欧洲连接在一起。这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在帝国时代处于中心地位的历史记忆。
20世纪与21世纪见证了中国从饱受殖民侵略与内部纷争之苦的弱国,转变为在国际秩序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强国的非凡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塑了城乡面貌,创新已成为国家政策的基石。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大国、技术创新引领者,以及在国际外交与战略领域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参与者。
这就是中国已故领导人 *** 在四十年前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时所期望的现代中国。正如他当时所言,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表明,即便通过向昔日的敌人开放,且不严格拘泥于任何特定意识形态,国家依然具备发展的可能。
现代中国不仅是经济改革的成果,更是一段漫长斗争与挑战史的结晶。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试图建立一种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导全球化理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全球化模式。“中国特色全球化”展现出更高开放度与均衡性:不论各国治理形式及政治意识形态取向如何,都能参与其中;该倡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彰显其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利益的倾斜。
得益于软实力的提升,中国不断增强其文化存在并改善全球形象。孔子学院已在大约160个国家发展到500所。中国还打造了包括新华社、中国环球电视网、《环球时报》、《今日中国》等在内的国际传媒 *** 。中国媒体如今以多种语言向世界发声,为各国学子提供的奖学金名额持续增长。中国还持续扩大对外援助与投资——因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吸引力。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非掠夺型合作伙伴”的国际形象,有力驳斥了西方鼓吹的“债务陷阱论”与“中国 *** ”。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冲突加剧、经济与人道主义挑战迭起、跨境危机不断升级、南北鸿沟持续扩大至空前程度。
当今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旧秩序已无力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面愿景值得关注,这不仅因其源自中国智慧,更因其回应了人类命运攸关时刻的迫切需求。无论是学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全球公民,我们共同未来的塑造,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并参与中国故事——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