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牛津大学爱德华·哈达斯教授携其新作《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演讲厅,与读者们进行了一场关于金融、道德与社会的深度对话。此次活动由上海图书馆、上海三联书店及旗下《书城》杂志共同主办,是“三联书城读书会”9月的一次活动。
对谈之中,哈达斯教授与《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的译者周振雄,分享了其新作的核心理念。

哈达斯在讲座现场
在哈达斯教授的金融理念中,“货币”与“金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货币是一种非常有用但存在问题、在伦理上是中性的东西。而金融则是一种有时能够在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却会招致贪婪的东西。
在谈及货币时,哈达斯教授首先阐述了货币的优缺点:货币能够帮助解决经济问题:它促进了劳动力与消费品及服务的交换,促进了自愿和非自愿的消费转移(通过税收、福利等方式);它有助于管理在地理形态上既长而且分散的生产和分销链,且有助于经济地位的分配。但反过来说,解决这些经济问题需要付出概念上的代价,因为人的价值本质上不是数字也不可互换,把货币的数字当作真正的价值来对待是不人道的。哈达斯教授还谈及货币伦理上的“中性”属性,即使用货币的方式有好有坏,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
在谈到金融时,哈达斯教授首先阐述了其对“金融”的理解:金融是一种金钱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钱关系会持续下去。许多类型的金融——消费贷款、土地抵押贷款等——几乎没有真正的经济用途,但金融确实为有用的投资——工厂,公司,库存等——筹集资金,金融在快速扩张的经济体中尤其有用。然而,由于金融财富是无限制的,金融只关乎资金而非个人,当人们进行金融游戏、在股票市场或房地产上进行投资时,人们考虑的不是人而是资金,这就容易导向哈达斯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招致贪婪”的观点。并且,人类社会似乎有接受这种贪婪性的倾向——社会中随处可闻的“收益越多越好,管它是否正义”“所有人都可以靠房产致富”“这是一场你与他人的(金融)对决”等言论,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哈达斯教授在《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中提出了“后贵族式金融”的概念。经济学家高连奎在本书序言中总结到:哈达斯认为“后贵族式金融”的结果,是将货币从社会相对贫穷的成员转移到相对富裕的财务投资者。与经济性融资不同的是,后贵族式融资的根本目标不是解决目前 *** 的问题,虽然偶尔会解决这些问题,但其主要导向是创造一种由穷人向富人的长久货币性义务。在经济性融资出现之前,这种社会性融资就已经广泛出现,比如前现代农民和工匠就会向他们的精英领主与主人提供劳务与其劳动果实。

《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
在以农业为主的前现代经济体中,大部分土地由贵族与其他地主所有,租户的义务称为“租金”,随着货币越来越普遍,由较低向较高的回报义务,开始以货币形式而非实物形式表达。这是财务“贡品”。
“后贵族式融资”甚至不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而设计的,恰恰相反,它旨在为特权阶层的特权买单并保护其特权。后贵族式融资破坏了当代社会的平等主义规范,它几乎没有任何经济益处,并且直接反对现代社会所声称的平等主义社会和经济理念。贵族式金融让极少数人提高极度奢侈的生活,而让一群人陷入绝望的贫困。一种人性缺陷导致他们期望不切实际的巨额收益。“后贵族式金融”导向的是阶层固化,是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进贡。
在洋洋洒洒讲述了关于“货币”与“金融”的理念之后,哈达斯教授转而讲述《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真正的重点:道德。这位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口语化地给“金融招致贪婪”开出了良方:贪婪扭曲人们的判断,贪婪永远不会满足。人们能够在控制金融贪婪方面做得更好,只要我们以“道德”为准绳,将贪婪视作敌人。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哈达斯教授与台下一百二十余位读者展开积极交流。读者们将哈达斯教授的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国外有人将比特币当作贿赂手段,是否也是一种贪婪的表现”“金融是种放大人性善恶的工具,而工具是无罪的,因此我们该做的是不是持续教育人们”“人们该如何避免金融方面的贪婪”“对于年轻的一代人而言,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金融的哪些领域”“面对短期的绩效压力,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都在挤压道德决策的空间,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做出一些符合长期主义道德决策的管理,并设计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激励或者是保护机制”等引人思索的问题。哈达斯教授或正面回答或给出愿景,为大家进一步厘清了“金融”和“道德”如何相辅相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