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全球更大的应用市场,也是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日前,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广东已形成覆盖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环节的产业生态,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占全国57%的份额,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应用试验田”。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任玉桐认为,未来3到5年,随着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或将率先在工业检测、医疗护理等场景规模化应用;10年内,随着量产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有望降至“家电级”,进入家庭服务领域。
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应用试验田”
“广东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应用试验田’。”任玉桐认为,广东的核心优势在于“市场规模+产业链完整度”的双重支撑。
这种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动能。以核心零部件为例,的谐波减速器传动精度比国际主流产品提升近一倍,振动值降低30%以上,已进入ABB供应链;的伺服驱动在中低端市场占比超40%;的灵巧手实现电机、控制器100%国产化,成本较国外低30%。
“这些突破印证了广东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潜力,未来3到5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从当前60%提升至80%。”任玉桐认为,广东机器人企业的短板在于品牌营销,未来需平衡技术研发与市场投入,提升本土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影响力。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任玉桐建议,广东参考新加坡对机器人用户50%的购置补贴模式,对优秀企业实施“靶向支持”,通过补贴终端用户拉动市场需求,倒逼技术迭代。“当销量上去了,成本自然下降,人形机器人就像家电一样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率先在工业检测等场景规模化应用
任玉桐认为,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如RV减速器、高端编码器等“卡脖子”环节仍依赖进口,灵巧手等复杂部件因研发时间短、迭代不足,与国外差距明显。“国外企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积累,我们仅用10余年追赶,虽速度惊人,但需正视差距,持续投入。”
在他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多停留在实验室表演阶段,需加快在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落地。“只有在真实场景中纠错迭代,才能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任玉桐认为,目前实验室原型机已能完成行走、抓取等基础动作,“随着量产落地,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或将率先在工业检测、医疗护理等场景规模化应用;10年内,随着量产突破,成本有望降至‘家电级’,进入家庭服务领域。”任玉桐也提醒,从工业场景切换到商业场景,人形机器人还需突破技术标准和成本方面的壁垒。“特别是进入家庭前,需要解决安全、续航、噪音、隐私等一系列难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