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地铁俱乐部,又扩容了。
在刚过去的暑期,广州地铁共有 30 天单日客流超过千万人次,深圳地铁首次连续 8 个工作日突破千万人次,双双刷新纪录。
这意味着,继上海、北京之后,广州、深圳即将联袂跻身 " 地铁千万客流俱乐部 ",稳居全国之一梯队。
北上广深之后,下一个是谁?
01
日均客流量破千万,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地铁里程是基建成熟度的象征,日均客流量则是城市人气、消费引力、发展活力的体现。
每天千万人次的大流动,见证的是一座城市的繁忙度、繁荣度,更是地铁大基建可持续扩张的重要支撑。
根据交通部最新数据,在已开通地铁 / 轻轨的 40 多座地市中,日均客流量超百万人次的仅有 21 个,超过 500 万的仅有 5 个。

北上广深为之一梯队,客流量断崖式领跑,京沪稳居千万人次,广深站稳 900 万大关,月客流量 30 亿人次左右。
目前,广深工作日客流破千万已成常态,随着新线路陆续开通,最迟明年,有望全面站上千万大关。
这是日均客流,如果从历史高峰客流来看, 广深早已站上 1000 万大关,广州更是迈过 1200 万人次的高峰。

北上广深之后,二线城市无论人口规模、地铁里程多少,客流量都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梯队里,只有成都客流量超过 600 万人次,500 万区间出现明显断档。
西安、杭州日均客流量超过 400 万人次,重庆、武汉、南京超过 300 万人次,长沙、沈阳、郑州超过 200 万人次。
苏州、青岛、天津、合肥、宁波等万亿城市,日均客流量均不足 200 万人次。
令人意外的是,过半城市日均客流量不足百万人次,其中不乏以济南、福州、贵阳、昆明为代表的省会。
简单对比,深圳地铁里程位居中游,但客流量却相当于成都的 1.5 倍、杭州的 2.2 倍、武汉的 2.5 倍,甚至是苏州的 5 倍。
大基建成色几何,客流量、客流强度是最真实的试金石。
02
同为超大特大城市,为何客流量如此悬殊?
客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地铁里程,但也与城市的经济、产业、商业活跃度息息相关。
其一,地铁客流量,更多与城区人口挂钩。空间越紧凑,人口密度越高,客流强度越高。
我国的城市都是广域市,既有城区,也有广大的县域和乡村。
只有城区,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
北上广深,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都超 8 成;但在一些二线城市,城区人口占比仅有一半。

最突出的当属泉州、烟台、唐山,GDP 破万亿,却迟迟难以建地铁。
就是因为城区人口不达标,被县域切走了一大半。
其二,地铁越多当然越好,但要数量更要质量,只有与人口空间布局相匹配, *** 效应、规模效应才会凸显。
深圳虽然地铁里程只有 500 多公里,但全市面积不到 2000 平方公里,仅有北京的 1/8、重庆的 1/40。
深圳线网密度高居全国之一,"1 公里地铁率 " 更是高达 90%。

反观部分二线城市,要么地铁仍处于大建设周期,线路相对较少,能覆盖的人群相对有限,遑论 *** 效应?
还有一些城市,基于城市开发需要,地铁优先向郊区拓展,导致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不足,客流自然难以提升。
其三,产业越发达,商业越繁荣,经济越有活力,都市圈同城化越成熟,通勤群体就越庞大,地铁人气也就更旺。
广州地铁客流稳居前列,既有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交通枢纽的加持,也不乏广州都市圈跨城通勤人群的助力。
深圳则有高度发达且活跃的市场经济,坐拥全国最多的市场主体,再叠加港人北上的消费增量,客流强度遥遥领先。
可见,提高地铁客流,关乎人口基本盘,关乎产业结构,更关乎经济竞争力。
03
谁是真正的中国地铁之一城?
若论地铁运营里程,之一城是京沪之争,上海以微弱优势领先。
如果从客流强度来看,深圳则是不折不扣的之一城,广州则赶超京沪。
客流强度,指的是单位公里每天运送的客流量,既是地铁繁忙程度的体现,也是城市商业活力的重要参考。
从最新数据来看,深圳客流强度一度高达 1.63,力压北上广,更远超成都(0.93),相当于杭州(0.81)的两倍,苏州(0.53)的 3 倍。
深圳客流强度跻身榜首,是地铁大扩容、人口磁吸力、经济竞争力等多重作用的结果。
过去 5 年来,深圳新增地铁里程超过 300 公里,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近 600 公里,堪称地铁扩张最快的城市之一。
当前,深圳仍在拼命建地铁,预计到 2030 年前后,深圳轨道交通里程,有望突破 800 公里。
这条地铁路网,不局限于深圳,而是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向外延伸,形成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
未来,广州、深圳地铁将通过东莞连成一体,并向香港、惠州延伸,形成全国更大的地铁 *** 。

地铁在扩容,人口也在增长,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深圳常住人口约为 1800 万,但加上短期探亲、出差、旅行的流动人口,实时人口高达 2200-2400 万,丝毫不弱于京沪。
这其中,还不乏从香港北上的庞大群体。
仅今年暑假,就有 900 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去年全年更是多达 8100 万人次,带来 551 亿港元的消费。
随着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硬联通、软联通双向突破,大量来自香港、珠江口西岸的客流涌入,为深圳带来更高人气。
当然,地铁属于公益事业,赚钱虽然不是之一要务,但有无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重要。
毕竟,就连客流强度更高的北上广深,地铁都未必能赚钱,都需要财政补贴,遑论一般城市?
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充足的客流支撑,也不是都有充沛财力托底,更不是财政收入都能一直保持高增长。
当大基建开始收紧," 过紧日子 " 成为常态,如果没有客流支撑,地铁再扩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