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重磅改革开启,这一次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大桥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众所周知,改革试点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和实现路径,为更大范围的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同时,对于试点地区而言,也意味着能在相关领域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是这十个区域获得试点资格?这一轮试点,又将会释放哪些改革红利?
为什么是这十大区域
什么是生产要素?它是指所有用于创造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基本资源的组合。最常见的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而随着现代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技术、数据、算力等新型要素也显得日益重要。
此次要素试点改革,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选择这十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突出了战略布局与区域代表性的综合考量。如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这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牵引性强,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

杭州西湖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区域分布看,试点地区覆盖了东、中、西部。如东部的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等,是中国经济更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部的郑州、长株潭等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西部的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这种广泛的区域覆盖,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模式,为全国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借鉴。
同时,这种试点区域结构,也契合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比如,既有郑州、重庆、成都这样的单个超大、特大城市;也有杭甬温、合肥、长株潭这样的都市圈,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顺应了当前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区域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各类要素资源聚集程度高、种类相对齐全,且对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需求较高。
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首都丰富的科研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科技要素聚集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汇聚了大量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要素市场高度活跃;成渝地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相关要素资源丰富。
此外,它们中的不少地区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改革经验。以金融领域为例,此前多个地区开展了人民银行牵头推动的区域金融改革工作。如北京、杭州、合肥进行了科创金融改革,重庆、广州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宁波、成都则不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试点深化改革,有望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突破。
紧扣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特色
在试点改革路径上,各试点实施方案结构基本一致,但在探索的重点要素领域和具体改革任务选取上,强调“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体现“国家所需”和“地方所长”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发挥地方改革探索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数据要素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杭甬温、郑州等地,都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要任务,将加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合肥有“中国声谷”,长株潭布局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都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这些地方将因地制宜加大数据供给,释放数据需求,挖掘一批可感可及的数据应用成果。福厦泉、重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以及苏南重点城市则将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作为重点任务,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新模式,建立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合肥中国声谷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技术要素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苏南重点城市则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杭甬温则探索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推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再比如,人力资源要素方面,试点方案同样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导向。成都要推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实现户籍便捷迁移、居住证互通、电子凭证互认、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则明确的是,在除广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探索居住证互通互认制度等。
可以看出,各个地区试点方向都紧扣了本地的要素资源特点和对应的产业特色,突出了对满足国家所需和发挥地方所长的兼顾。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试点的价值,扩大改革成果,也有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多元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从某种程度而言,本轮要素试点改革方案也是对各地产业发展重心与创新方向的一次系统性呈现。
要素试点改革的三条主线
尽管各地的试点改革侧重点不同,但从整体来看,可以归结为三条主线。
之一,助力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不少领域仍存在区域间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例如劳动力流动受户籍限制、数据流动受区域规则差异阻碍、资本流动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等。这些问题限制了要素的合理流动,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此次试点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破除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障碍。
如在数据领域,公共数据共享、数据跨境流通规则探索,将推动数据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资本领域,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区域金融改革经验的推广,将促进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第二,及时回应不同地方人口、土地需求等的变化,促进土地资源的更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间人口流动也呈现出新动向。这意味着传统的土地要素配置模式已无法适配人口与产业的变化。典型如部分地区土地资源闲置,而人口流入地区则面临土地供给不足的问题。
对此,各地试点中,“人地钱” 挂钩配套政策成为重点。如将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配置与农业转移人口流向相匹配,人口流入多的地区获得更多建设用地指标,人口流出多的地区则相应减少指标。这种 “按需配置” 的模式,将有效解决土地要素配置与人口、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乃至各区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第三,推动新型要素的高效流动和科学聚集,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而数据、算力、技术等新型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此次试点改革,将新型要素纳入市场化配置框架,正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新型要素的价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如数据流通交易规则的明确,将推动数据要素更便捷地进入市场,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原材料”;算力与数据的协同配置,又将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的效率。
总之,10个区域实施要素试点改革,不仅将为试点区域自身经济活力的激发带来新的政策支持,也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扫除障碍、挖掘潜力。

海报设计 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