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业零售转型的持续深化,个人金融业务凭借其“轻资本、高粘性、稳收益”的特性,已成为银行调整业务结构、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个人金融资产(AUM)、客户规模、新增客群及人均资产等关键指标,对、、等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进行拆解,并探寻行业竞争逻辑与发展方向。

个人金融资产(AUM):招行16万亿元规模稳居行业首位
零售业务AUM作为衡量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规模与资产吸纳能力的核心指标,9家银行呈现显著的“梯队分化”特征。其中,招商银行以16.03万亿元的规模稳居行业首位,较第二名拉开超10万亿元差距。这一成果源于招商银行长期坚持零售金融战略主体地位,通过搭建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服务体系,结合数字化运营能力实现客户需求精准匹配,进而成为高净值客户与优质资产的核心聚集地。
兴业银行以5.52万亿元位列第二,较上年末增长8%。近年来,受息差下行影响,银行业经营面临挑战,多家银行不仅着力拓宽非息收入渠道、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更主动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聚焦财富管理这类轻资本业务,旨在通过转型实现盈利模式优化与经营韧性提升。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上半年,兴业银行持续推进“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融合发展,完善资产构建、产品创设与营销闭环,实现表外资管财富类中收较好增长。
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首次提出“零售之一战略”。截至今年6月末,中信银行零售AUM达4.99万亿元,排名第三,较上年末增长6.52%。近年来,中信银行通过加大零售资源投入,优化产品组合,并借助集团协同优势拓展客户资产来源,实现零售AUM年均稳定增长。半年报显示,该行零售AUM增量主要源自高净值客户。2025年6月末,该行私行客户达9.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57%。从第四至第九位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中国、、的零售AUM规模依次递减。
个人客户数: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位列前三
零售客户规模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底盘”,9家银行的客户数量分布同样呈现“头部集中、中后段追赶”的格局。招商银行以2.16亿户的个人客户总量领跑,庞大的客户基数不仅为其业务交叉销售提供了广阔空间,更体现出市场对其品牌价值与服务能力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巩固了零售业务的先发优势。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1.63亿户个人客户数量位居第二,其客户拓展成效显著,半年报显示,该行通过线上渠道优化,如手机银行功能迭代、场景化获客,扩大触达范围;同时,依托线下网点转型,强化社区金融服务,提升区域客户渗透率。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光大银行以1.6亿户排名第三,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于“精准营销”,该行通过大数据构建客户画像,针对年轻客群、小微企业主等细分群体推出专属产品,实现客户数量提升。2025半年报显示,报告期末,该行信用卡累计客户5481.19万户;阳光惠生活APP月活用户1495.54万户。
新增个人客户数量反映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与客户吸引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631.41万户新增量排名之一,延续了“线上线下联动”的获客策略。招商银行以600.00万户新增量位列第二,尽管绝对数量可观,但结合其2.16亿户的存量客户基数,新增客群占比相对较低,反映出其已进入“存量客户深度运营”阶段,未来需通过交叉销售、服务升级挖掘存量客户价值,同时探索新的获客场景拓展增量空间。
浙商银行聚焦代发工资客群、银发客群、平台客群等八大客群,不断优化客户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积极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客群基础进一步夯实。2025上半年末,该行零售客户总数(含网贷客户)为3367.42万户,较上年末2838.55万户,增长了528.8万户。
人均AUM:招商银行7.42万领先
人均AUM即个人客户平均资产管理规模,是衡量银行客户质量与财富管理能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个人金融业务的“价值密度”。招商银行以7.42万元的人均AUM位居之一,这一数据既体现其客户结构中高净值群体占比显著,更凸显其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能力。数据显示,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182740户,较上年末增长8.07%。
兴业银行以4.93万元的人均AUM排名第二。该行依托“基础客户数字运营-双金客户管户经营-私行客户集中直营”的客户经营模式,整合基金、信托、银行理财等多元产品,同时强化投研能力输出,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客户资产质量与管理效率保持行业前列。2025上半年,兴业银行有 42.07 万户零售基础客户提升至双金及私行客户,双金客户上迁至私行客户数同比提升 12.75 个百分点,双金及私行客户降级流失率同比下降 0.52 个百分点。截至上半年末,该行 AUM 月日均 5 万元以上客户增长4.64%。
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及华夏银行的人均AUM,均处于3万-4万之间。相比之下,也有银行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凸显出客户结构偏重长尾、高净值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有业内人士表示,后续仍需优化客户分层运营体系,识别高潜力客群并提供专属服务;同时,丰富财富管理产品供给,尤其是净值型产品与长期投资工具,满足客户资产增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