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伟大城市都是城市设计的作品。新加坡众多受人喜爱和珍视的地方都是综合协调和精心设计的成果。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即使建造了密集、高耸的建筑,市民仍能获得优质的生活环境,在城市中各寻其位、各安其乐。新加坡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于2023年出版了《个性与宜人之城》(A Distinctive and Delightful City),该报告着眼于城市设计策略如何提高城市地块及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场所营造策略如何提升公共空间的“场所感”,打造个性且宜人的城市。本文基于该报告,介绍新加坡个性与宜人之城的内涵及其城市设计准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剖析其提升城市可识别性与居民归属感的城市设计策略,并提出塑造城市个性,迈向宜人城市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图1 新加坡城市设计准则
二、城市尺度上塑造市域结构
在城市尺度上,城市设计策略着眼于为城市塑造清晰可辨的结构,通过塑造城市形态、定位特色街区,保留特色节点、廊道,呈现清晰易读的城市结构。
1.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物理形态的组织方式,它为城市不同功能和要素的分配提供架构。合理设计的城市形态可以确保城市运转良好、宜居且宜人。新加坡重建局利用规划用地分区、交通系统设计和指标管理,紧密结合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创造出一个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支撑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城市形态由服务于不同功能的用地和交通系统的布局所塑造。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加坡通过总体规划将用地分区,将不相容的用途分开布局,如污染性工业与住宅分开,相兼容的用途则鼓励混合使用。交通上,通过确保交通运输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减少汽车使用。高强度开发和服务设施集中在地铁站周围,以实现更好的可达性。
以明确的指标支持发展需求。新加坡重建局通过地块分割和规划指标的管理,创建灵活可行的开发地块,确保其规模和配置满足用地功能要求,并能得到道路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撑。通过制定法定的用地性质、密度、建筑高度、建筑类型等规划指标,确保建成环境保持宜居,具有空间的起伏、天际视野和良好的绿化通道。
2.打造城市特色街区,增加地区的独特性
新加坡一些街区拥有独特魅力和强烈的场所感,这源于城市形态、景观、街景和场所营造的共同作用。这些特色街区通过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满足经济和功能需求,同时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通过城市设计和场所营造,对不同区域进行特色定位,使其独具一格,提升形象、增加活力,成为居民和游客难忘的场所,以下是打造城市特色街区的有益举措。
增加地区的独特性。强化城市形态的独特性,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尤其是无法复制的历史建筑。比如,甘榜格南因摩天大楼围绕着历史悠久的400米x400米商业街区,给人一种鲜明的意象。
通过场所营造提升城市定位和意义。由 *** 或利益相关者执行,或双方合作。利用社区资产、专业知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激活公共空间,并通过公共座位、游乐场、户外用餐和娱乐及公共艺术品,增加人们在这些空间的停留时间,由此对城市形成新记忆和依恋。
3.保留特色节点、廊道,强化城市结构可识别性
城市中的各个地区都有一种特殊的地域感,由于其独特的环境、历史和地域感,人们会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地方都需具有予保留的特色节点、廊道。伴随城市发展,新加坡大部分的自然景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是集体意识的宝库。保留和完善这些特色节点将使社会、文化和经济纽带继续蓬勃发展之余保持其间的相关性,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留下印记。
一个有效措施是采取多重措施,增强认同感。相关部门制定了城市设计和发展控制导则,以长期保留和提升这些特质,并在必要时开展环境改善工程。支持现有用途和活动节点和走廊沿线的现有功能和活动对地方特色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坡重建局也对区域进行了合理划分,允许这些活动继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