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20 元畅打羽毛球。
撰文|杨小彤
编辑|薇薇子
封面来源|Unsplash

年初,羽毛球爱好者徐一迪从北京离职,回到老家——河北的一座小县城发展,意外发现老家有几家新开的羽毛球馆在同时装修。
徐一迪打了十多年羽毛球,印象中老家没什么专业的羽毛球馆,只有一个 *** 建的综合性体育馆面向群众免费开放,一共 4 块羽毛球场地,其中 2 块是固定打羽毛球的,还有 2 块要和篮球场共享。徐一迪有个爱打羽毛球的外甥,每周末都会和朋友起个大早去体育馆抢场地,只要稍微去晚点,就抢不到了。
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老家就一窝蜂地开了 5 家羽毛球馆,场地加一起能有 46 块,甚至徐一迪外甥之前经常去的篮球馆,也把自己一半的场地改成了羽毛球场。
这也让回到老家的徐一迪获得了 " 打球自由 "。要知道之前在北京打球,包场一小时至少 100 块,赶上工作日晚上或周末的打球高峰,甚至要小 200。而老家的价格只有北京的 1/10,散客 10 块,包场 20。每周徐一迪都会拽着家里人,打上三天羽毛球,还能随意挑选场地——只要一个场馆人多,就开车转场,换个人稍微少点的球馆。
许多县城羽毛球爱好者都在今年经历了 " 一馆难求 " 到 " 选择困难 " 的甜蜜转变。

图源 Unsplash
04 年女孩夏沐去年暑假回到老家——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时,还只能去当地固定的 2 家球馆打球,今年她的选择范围直接扩大到了 5 家。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小赵,在 2021 年刚开始和老公打球时,都得开车 1 个小时去市区打,但近两年 1 家综合场馆和 5 家羽毛球馆在当地先后开业。
县城永远不缺做 " 热门生意 " 的人。
两年前,一群裸辞的咖啡爱好者,带着自己的咖啡手艺回到县城,掀起了在县城开咖啡馆的潮流。那段时间,各种 "coffee" 招牌和风味拿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县城的街角巷尾,每逢节假日,这些咖啡馆也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约会打卡地。
而今年,咖啡馆的热潮被羽毛球馆取代。接连倒闭的县城咖啡馆,让年轻人不再认为这是一个好生意。而越来越热的羽毛球,成为了年轻人新的目标对象。
在徐一迪看来,县城的羽毛球热似乎是从去年开始的。他不知道缘由,只是突然从外甥嘴里得知,老家多了很多打羽毛球的人。作为高中老师,小赵觉得背后可能和中考体育加试有关," 它要求孩子有体力,要求他提升体能。" 加上短视频的各种宣传,也给县城羽毛球添了一把火。
小赵的老公老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热潮。去年年末,他在打球间隙和一家球馆老板聊天,得知对方一个寒假的营业额就达到了 6 万元,日均流水 2000 块,而自己每个月当老师的定薪,和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便动了开球馆的念头。
他把目标瞄向了方城县的隔壁南召县。他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南召县的球馆非常贫瘠,只有体育中心有几块 " 三无 " 的羽毛球场地,没有专业灯光,没有地胶,也没有人管。不光卫生差,还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打完球想洗个澡都成为了奢望。当地的羽毛球爱好者中,有人要开车近一个小时,跑到市区的专业球馆打球,也有人会在网上买羽毛球的网架,架在室外的空场地上打球。
有需求就有市场。3 月 26 日,南召县的之一家羽毛球馆——老杨的 " 鑫羽球馆 " 开业了,上午场 10 块,下午场 15。试营业那段时间,馆内日均客流量能超过 100,甚至有隔壁镇的羽毛球爱好者,都会在周末坐公交来球馆打球。

鑫羽球馆,受访者供图
还有许多羽毛球爱好者像老杨一样卷进这股热潮。在社交媒体上搜索 " 县城开球馆 ",能看到许多球馆创业 vlog,从选址、装修到试营业,用视频记录自己的球馆开业全过程。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视频的发布时间都是今年。
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有毕业后决定回县城老家发展的应届生,有从体制内裸辞的羽毛球爱好者,也有已经在一线城市开过球馆打算来县城开拓市场的。
县城创业的风,就这么吹到了羽毛球馆上。

年轻人在县城开球馆的初衷,和那批在县城开咖啡馆的老板是相似的。他们把大城市的消费场景与热门项目搬回县城,在县城实现 " 地理套利 ",用更低的成本创业。
肉眼可见的,社交媒体上那些回老家创业开球馆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从北上广、新一线,甚至是国外留学回流到县城的,在发现当地越发升级的打球需求后," 觉得打羽毛球的人这么多,这么热闹,开球馆是这么红火的一个生意,就会投身往这干。" 一位县城羽毛球从业者这么说。
县城不光租金低,装修成本也低——县城的球馆只需要满足大家打球的需求,不需要额外打造接待室、看客区,甚至是健身区、拉伸区。像老杨的球馆,一年租金是 12 万,加上 9 块场地的地胶、灯光与地板的安装,和淋浴间、卫生间、更衣室的配备,初期投资共花了 35 万。
就算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可以选择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在别人的球馆地盘上开拓新生意。
夏沐就发现虽然老家的球馆接连开放,但相关的服务却没跟上——算上自己,整座县城能提供穿线服务的人只有 3 个。所以在今年大学毕业后,夏沐管打算在一家球馆里租个小地方,开一家穿线工作室。
她向爸爸要了 6 万块作为启动资金,花了 2 万块买了台 99 成新的穿线机,又付了 1 万块的季度租金,最后在经销商手里买了点球拍、球服和羽毛球,还在网上买了两个小柜子,前前后后花了 5 万 5,工作室就这么成立了。

夏沐的工作室
但县城球馆可不能随随便便地开,背后说道甚至比开咖啡馆还要多。
为了吸引客流,县城咖啡馆一般选在沿街或居民区。有些店主为了节省成本,会将居民楼的一楼进行改造,简单装修下,摆上桌椅,就能开店。甚至开一辆车,在后备箱里也能打造出一个流动咖啡店。
但羽毛球馆对于面积、层高、位置都有要求。一块标准羽毛球场地的占地面积应不小于 108 平米,层高至少不低于 9 米,县城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场地并不多,自建场馆的成本又太高,所以创业者们只能找些旧厂房或是废弃的篮球馆进行改造。
位置也不能太过随意,只要距离稍微远些,就会劝退那些送孩子来参加培训的家长们。
县城人对于距离的衡量是异常苛刻的,甚至和市区人的衡量心理都不同。
山西人姚晓佩有过近 10 年的羽毛球培训经验,之前在一座县级市做羽毛球培训时,就有家长因为从家到培训地点要骑 20 分钟的电动车,和她吐槽 " 这个地方太远了 "。所以两年前,她计划着从太原回老家运城市临猗县开羽毛球馆时,花了不少功夫去选址。最终,把球馆选在了一个位于老城区中心的工业旧厂房。老杨则把球馆的地址定在了县体育馆附近,那些愿意去体育馆打球的羽毛球爱好者,只需要再骑 5 分钟的电动车,就能到球馆,不需要额外的时间成本。
在县城打球的,有一半都是初高中生。为了迎合这些青少年的需求,场馆的装修也必须年轻化。
比如地胶的颜色就不能单一选择常规的绿色场地。" 鑫羽球馆 " 的场地是蓝粉相间的 " 马卡龙配色 ",开业初期也因此吸引了当地一些小博主来拍照打卡。姚晓佩则给自己的 " 佩羽球馆 " 做了三种颜色的场地,既有常规的绿色,也有世界羽联总决赛配色的红灰色,还有适合网红打卡的粉紫色。

佩羽球馆,受访者供图
在球馆的门头,姚晓佩还打算做个网红招牌,"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这里 "。

等到球馆开业,各种难题也接踵而至。
首先县城的场地费就不能定的太贵。
一位同样是今年在县城开球馆的老板,纯外行但有钱。在当地找了块空地新建了个场馆,铺了 9 块场地,全龙骨木地板,安了十几台空调,还设置了接待室。出于对成本的考量,老板把场地费设成 50、60 和 70 三个价位,结果因为定价太高,没一个人来打球。后来没办法,只能根据当地的平均价格(15 块钱两个小时)把价格调成 19 块 9 三个小时。
而稍微提高点场地费,也可能没人来打球了。
一开始为了揽客,老杨在球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免费试打活动,吸引了不少想要薅免费羊毛的羽毛球爱好者。但当开始收费时,又赶上县城里一家羽毛球篮球综合馆开业免费试打,球馆客流量骤减,9 块场地没有一个打球的人。
那段时间,老杨总和小赵念叨," 怎么没人来我们球馆打球啊?" 老杨肉眼可见的焦虑,光是开球馆已经花没了自己手里的所有钱,除此之外还要在馆里储备些羽毛球用品,也要很大的开销——光是买两箱羽毛球就要花上 7、8 千块。加上家里还有个刚出生的宝宝要养,每个月的奶粉钱也不少。从开球馆到现在,老杨已经瘦了十几斤。
在场地费只要 10-20 块的县城,想要靠场地费回本没那么容易。但那套 " 场地费不赚钱,做培训才挣钱 " 的万能公式,在这里也失灵了。
今年暑假," 鑫羽球馆 " 开始做羽毛球培训,每半个月一期,一期 12 节课,价格是 700 块。一个暑假,球馆共做了四期培训,收了 40 多个学员,赚了 2 万多块,最后全都给外聘教练了。因为老杨没考过羽毛球教练证,也不知道怎么教学,为了攒口碑,也秉持着对学员负责的态度,老杨和小赵特意在市区找了这位外聘教练,不光要每天付他 400 块的工资,还要包路费、油费和餐费,甚至得给人请个助教。

鑫羽球馆组织的羽毛球比赛,受访者供图
而且也不是所有县城家长都愿意在羽毛球上有太大的支出。
" 家长支持孩子玩,只是因为不想孩子一直玩手机,打羽毛球总比玩手机强,才会支持孩子去打球。" 姚晓佩说,她遇到过很多家长,在孩子爱上了羽毛球这项运动,想系统学学的时候,只觉得孩子打球是随便玩玩,以一句 " 你没时间,随便打打得了 " 就打发了,因为她们不认为打球会对于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实际好处。
既然开源很困难,老板们只能节流。
" 鑫羽球馆 " 的员工,都是老杨的家里人。老杨的爸爸负责场馆的卫生工作,每周回收馆内喝过的饮料瓶和塑料壳去卖废品,一个月下来能卖个 4、500 块。在家里休产假的小赵,兼任馆里的前台和运营,每天记录老公的上班日常发在小红书上,试图靠线上转化一些流量。
姚晓佩则出于人力成本的考量,把 " 佩羽球馆 " 的营业时间调整成了下午 2 点 - 晚上 9 点。毕竟县里还有个 10 点前可以免费打球的全民健身中心,自己就别硬碰硬和人家抢客流了。加上县城打早场的人并不多,更多还是愿意打打下午场和晚场。
差异化生存
和县城咖啡馆一样,到最后,球馆老板们也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几天前,一位经常去 " 鑫羽球馆 " 打球的羽毛球爱好者,在和小赵闲聊时就透露,自己有个朋友想要在南召县再开一家球馆,问他该怎么选址,以及该开什么类型。虽然他表示自己已经把朋友的提议否决了,并且告诉朋友如果再开球馆一定要比小赵的球馆更高端,场地更多,且需要很大的投资。
" 你不能说因为投资高,人家就不开了,有钱人是非常多的。" 小赵说。打球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行都想要来分一杯羹。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年初怀孕的姚晓佩,要一边忍着孕吐,一边盯着球馆的装修," 你如果不做的话,可能再等个一两年,就错过了这个时机。"
作为羽毛球爱好者,徐一迪当然觉得球馆开的越多越好," 它的竞争越激烈,你就不愁场地打。" 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股野蛮生长着实没必要," 大批量的供给远超出了一个小县城的需求,除了节假日大部分球馆都空闲一半以上的场地。"
徐一迪觉得这批扎堆开业的球馆,或许很难生存下去。" 他们开球馆的契机,是赶在暑假前一段时间,现在做起来还觉得挺好的,打球的人也不少,但一旦这些学生都开始回去上课了,球馆会非常的冷清。毕竟免费的都没人玩,何况收费的,你也不能就全靠着周末和放假啊?"
为了提高场地利用率," 鑫羽球馆 " 推出了 998 元的年卡,还有 500 元 35 次和 1000 元 80 次的次卡也可以选择,试图靠这些会员冲散球馆周一到周四的冷清。姚晓佩也推出了 980 元的年卡,算下来平均每天只要 2 块多就能在球场打球。在吸引了近 40 位会员后,姚晓佩又推出了 199 元的 10 次卡和 349 元的 20 次卡,借此 " 把人流分开,把我们的空闲时间给它利用上。"
当越来越多的球馆在县城涌现,如何实现差异化生存,成了老板们要解决的问题。
近十年的体培经历,以及作为羽毛球爱好者活跃在各大球场上,姚晓佩不光有着超高的教学水平,也积攒了许多资源和人脉。通过口口相传,姚晓佩慢慢在当地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她觉得至少 3 到 5 年内,自己在当地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佩羽球馆门口一角,受访者供图
而 " 鑫羽球馆 " 的竞争力,则来自浓厚的人情味。小赵说她们是 " 一个有温度的球馆 ",馆里日常还会放些西瓜和冰淇淋,免费供应给球友,今年端午节,小赵还给球友们买了粽子。她和老杨会管来打球的学生叫弟弟妹妹,还会和弟弟妹妹们互相带吃的交换礼物。

今年中秋,小赵给球友送的冰皮月饼
" 可能大城市(打球)需要一些个人空间,他们上班的时候比较累,下班的时候就想自己放松一下,但在这些小地方可能还是不一样,干啥事不都得靠人吗?一个地方你得有人情味,人才愿意去,对吧?" 在小赵看来,球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了。今年 9 月,小赵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有段日子没去球馆,那些弟弟妹妹们还给小赵打了视频,问她," 姐姐啥时候回来呀?"
无论如何,县城永远不缺爱打羽毛球的人。
毕竟,在县城," 打球,纯粹就是打球 "。之前在北京,徐一迪每次想打球时,只能参加群活动,群主安排对手,大家轮番上场,多少还有些交际属性。县城就简单多了,徐一迪说," 大家在球场上打球,也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对方打得好,和他玩的有意思,也不加微信,随机碰。"
比起陌生的球友,亲友才是更易成团的球搭子。这半年,徐一迪把自己的老婆、妹妹、妹夫全都带成了羽毛球爱好者。只要想打,就能攒成局," 大不了她们一个人打不过我,就两个人一起打。"
只要打球的需求,依旧翻滚着,球馆老板们要做的,就是扎根、蓄水,熬过 " 一窝蜂 " 的拥挤,直到长出更适合县城生态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