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圣”雪舟(1420年-1506年),原名“等扬”,是日本京都相国寺的著名画僧。一次行画途中,偶然见到了元明之际中国高僧楚石梵琦书赠日本入元僧“济知客”的墨宝“雪舟”二字,内心大为震撼。等扬专门向高僧龙岗真圭请求开示。

梵琦书作“雪舟”,图片来自 ***
楚石梵琦所书“雪舟”及其蕴涵的精妙禅意,深深触动了龙岗真圭禅师。龙岗真圭写下了著名的“雪舟二字说”,不仅指明书画“神品,妙品,神且妙”的三重境界,还阐释了“雪净舟动”的佛法禅理。等扬从此以“雪舟”为名号,成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的不朽功业。
楚石梵琦的传世之作“雪舟”,不仅是日本“画圣”雪舟名号的直接来源,其玄妙的禅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雪舟的艺术理念和实践,坚定了他赴中国探源寻宗的决心。楚石梵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却在历史长河中或隐或现,少为人知。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传奇高僧呢?
一
浙江象山半岛,左挽象山港,右倚三门湾,面向大海,有着“东方不老岛,海上仙子国”的美誉。在三门湾山海交错的海岸线上,泗洲头塘岸村静卧在三门湾最深处。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这里是元末明初高僧楚石梵琦的故里。
楚石梵琦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元元贞二年(1296)出生。尚在襁褓时,有神僧看到后说:这个孩子长大后必定振兴佛法,“此佛日也。他时能照烛昏衢乎!”楚石四岁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七岁灵性颖发,能书大字,乡人视其为“奇童”。九岁,楚石离开家乡,远渡钱塘江,来到嘉兴海盐天宁永祚禅寺,师从老僧讷翁谟学习佛经。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里。
今年九月中旬,浙江经历持续两个月的酷暑后,终于迎来了短暂降温。我和象山张千里美术馆馆长张球先生,还有位在上海开了家海鲜面馆、同样热爱乡土文化的张昌纯先生,一起寻访了楚石梵琦故里。
泗洲头塘岸村村口的“中保庙”,是座清晚期建筑风格的单进重檐红墙小庙,供奉的是白鹤大帝。庙前矗立一株青绿古樟,树龄有400多年,树围两人合抱,老虬盘旋,繁茂挺拔。樟树边“荷花池塘”内,几丛映日红荷点缀。古村历经四五百年的变迁,只留下这株明樟,见证着岁月沧桑。

梵琦诗偈,图片来自 ***
书法是独特的中华文化样式,在文明传承和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赵孟頫自号“松雪道人”,斋名“松雪斋”,松之苍劲挺拔,雪之洁白无瑕,是其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赵孟頫书崇东晋王羲之,奉其《快雪时晴帖》为至宝。他曾书“快雪时晴”四字送弟子黄公望,黄公望据此意境,画下不朽巨作《快雪时晴图》,传为书坛千古佳话。
对于黄公望、楚石梵琦,赵孟頫是仰止的高山。赵孟頫传授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其博大深邃的艺术思想。梵琦深谙赵体书法精髓,早年书法作品字行结构,一望即是源于赵体。“雪舟”二字,意境清净澄澈,澹叩禅机,显然是梵琦顿悟后的笔墨,笔法构致已然跳脱出乃师赵孟頫之窠臼,展现“返璞归真”的化境。
赵孟頫的“松雪”,梵琦的“雪舟”,虽语境各异,但其精神内核皆与“雪”的意象紧密相连,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情趣。“雪舟”二字超越自然物象,书法笔触自然流露禅机,直接启发并成就了日本“画圣”雪舟等扬。“雪舟”蕴藏的“恒动亦静”的辩证哲理,更是直指人心,跨越时空,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四
寻访梵琦故里后,我们又专程造访了浙江嘉兴海盐的天宁永祚禅寺。天宁寺是梵琦禅师最初出家的根本道场,也是他先后两度住持并最终圆寂在此的佛门宝地。我们想,在这里,更能接近他的日常,感受他的慈悲,体悟他的思想。
梵琦住持天宁寺时,海盐地处海滨,饱受海潮侵扰。众人问梵琦:“如何才能为众生镇住海潮,免去淹圮之苦?”梵琦答:“惟千佛最胜之。”为解海潮之厄,梵琦起建千佛大宝阁和镇海塔。建造镇海塔时,梵琦将每块造塔之砖顶于头上,跪诵《大悲咒》。
沧海桑田。如今的天宁寺地处海盐市区繁华中心,距离捍海石塘,有两公里多远。走进天宁寺,书法泰斗沙孟海“千佛阁”斗大金字,高悬殿门之上。前些年修复“镇海塔”塔身时,塔下二层元代器物犹在。走出“千佛阁”,仰望镇海宝塔,飞檐翘角,巍峨壮观,与昔时景象并无二致,让人感慨不已。
在当年梵琦禅师念佛的西斋位置,铸立着梵琦铜像。梵琦足踏莲花座上,手持经文,眼视远方,神观精朗。我们一行在像前双手合十,向这位了不起的先贤鞠躬致敬。

梵琦像 高子华摄
天宁寺不远处的盐平塘边,有家“胜利面馆”。我们点了当地的“干挑面”,湿面干挑,猪油喷香,还配了碗飘着紫菜的清汤。店外赤日炎炎,店内食客进出,语笑喧哗。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小说《活着》作者余华的题字,正是“活着”二字。原来,余华年轻时曾是这个小镇一位百无聊赖的牙科医生。
从天宁禅寺的庙堂庄严,到胜利面馆的人间烟火。“活着”仿佛像一条暗喻,悄然地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就隐含在一杯水、一碗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