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片可能由 AI 生成

在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芯片的算力技术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提升,可人类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思辨的能力,却未必能与技术同步进化。
DeepSeek 国庆节前发布 V3.2-Exp 版本,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在 Day0 就宣布了对 DeepSeek-V3.2-Exp 的适配。
以前我们想引用什么观点,总将 " 某度说的 " 挂在嘴边,现在的年轻人将这个开头语变成了 "AI 说的 "。AI 大语言模型简单易用、百问不烦的特性,使其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新渠道。
Sora2 生成的视频以假乱真,Sora APP 上线 5 天后,下载量便突破百万,比当初 ChatGPT 还要火热。同时,ChatGPT Merchants 的边问边买功能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
短短几年过去,AI 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这背后,是一场全球科技巨头主导下,声势浩大的产业链竞赛。
面对崭新的 AI 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全球 AI 产业链正在如火如荼地加速建设,中国暂时只是软硬件上的合作,美国科技企业则更为激进,几家科技巨头正在打造 " 铁索连舟 "。
英伟达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OpenAI 拿着这 1000 亿美元向甲骨文采购云算力服务,甲骨文为了扩充算力,再向英伟达采购显卡。这算不算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AMD 最近也加入了 " 舰队 "。
10 月 6 日,OpenAI 宣布将采购和部署多达 6 吉瓦的 AMDInstinct 系列 GPU,潜在销售额高达 900 亿美元。作为交换,AMD 向 OpenAI 发行了以每股 0.01 美元行权价购买至多 1.6 亿股 AMD 股票的认股权证。
这种巨头间 " 左右倒右手 " 的投资循环,让人不禁想起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景象。当时,在思科等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资金支持下,其客户得以大规模采购设备,从而推动了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开启,随之而来的却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如今的 AI 行业与早年的互联网在发展路径上有相似之处,结局会不会简单重复,现在还很难说。然而,在全球科技巨头的推动下,AI 技术终会像互联网一样,为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技术的高歌猛进与普通人的感知之间,有时会产生一种有趣的错位。国庆期间,我看到某个商场正在搞周年庆活动。商场请来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悠扬的琴声缓缓流淌,充斥着整个大厅,很少有人为此驻足。旁边几只机器狗拱手作揖,伴随着人形机器人僵硬的舞步,却引得客人们啧啧称奇。
观众只是看个热闹,与看马戏团表演没什么区别。不过,马戏团里的动物不会替代人类的工作,作为 AI 技术的物理载体,人形机器人在就业市场大有可为。从电影《我,机器人》到游戏《底特律:变人》,这些娱乐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象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去年,大家还在嘲笑 AI 生成的人像中六根手指十分怪异,今年 Sora 2 生成的很多视频不仔细看已经找不出明显漏洞,技术发展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快。
我们身处在技术爆炸的时代,二十年前的翻盖手机与现在的智能手机放在一起,简直不像是同时代的产物。
我们不再需要向陌生人问路,无论身在何方,打开导航软件即可指明方向。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深度连接的必要性似乎也在减弱。在社交软件上,动动手指就能结识天下好友,而同样一次点击,也足以单方面终结一段关系。
智能手机的出现如同很多技术一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与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过去的 40 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用短短 40 年走完了西方国家 400 年的历程,一代人甚至经历了西方十代人的变迁。
技术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跟进以及赶超,物质文明飞速跃进,精神建设上却相对滞后。基于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关系正在瓦解,工业化、数字化的现代都市中,城市中孤立的个体又该如何生存?
面对这个问题,上一代人的经验很难指导下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似乎形成了断裂与冲突。我们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血脉喷张的娱乐填充生活的每一处空隙,精神上却缺乏沉淀。物质欲望得到短暂的 *** ,狂欢过后,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更加空虚寂寞。
3 分钟解读一部电影,5 分钟提炼一本书,10 分钟勾勒出一个行业的轮廓,整个世界在屏幕中似乎被完全解构。在碎片信息的海浪下,关于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的追问,在汹涌的浪潮声中,离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远。
这种精神层面的空洞,正是技术与伦理脱节的结果。
电影《奥本海默》中有一个片段,原*在广岛爆炸后,众人为奥本海默庆功。胜利的狂欢逐渐汇聚成一种有节奏的、震耳欲聋的跺脚声。在奥本海默的耳中,它异化成了一种更可怕的东西——一列老式蒸汽火车在脚下轰鸣启动,行驶速度越来越快。
导演诺兰说:
不管你喜欢与否,罗伯特 · 奥本海默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造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好坏。
诚如诺兰所言,原*出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猜忌链,可控核聚变技术可能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契机。核技术该如何使用,暂时还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然而,在这个崇尚工具理性的时代中,我们只关注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实现一个既定目标,而不去关心或质疑这个目标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值得追求。
全球文科无可挽回地衰落就是更好的证明。今天的大学中,培养出无数专业理科人才,他们成为冷酷的专家,没有人再去关心生命的意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系数十年间止步不前。
在高度分层、专业化、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很多人只按规章和程序办事,将个人感情与终极价值抛之脑后。人被困在这个系统中,变成了齿轮,为了维持系统运转而工作,逐渐丧失了对自由的追求。
《小王子》的故事里,有个特别的点灯人。他的工作很简单:每天按时点灯和熄灯。可这颗星球越转越快,一分钟就是一天。因此,他必须不停地点灯、熄灯,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点灯人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懈怠。具有责任心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已经忘记了为何点灯,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人便容易在庞大的系统中迷失自我,成为一个恪尽职守却不知为何忙碌的 " 点灯人 "。
"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穿越时空的诘问,依然振聋发聩。
从翻阅书籍,使用搜索引擎,到向 AI 提问,我们获取知识的路径愈发便捷,独立思考的空间却逐渐被压缩。
AI 回答中," 幻觉 "(捏造答案)问题正被逐渐攻克。GPT-5 的 " 幻觉率 " 显著降低,产生事实错误的概率比前代 GPT-4o 降低约 45%。当 AI 不再编造事实时,其内在的思维定式反而更加明显。
OpenAI 与商家合作,推出 ChatGPT Merchants 功能,将购物入口搬进了 ChatGPT 聊天窗口 。未来,ChatGPT 所提出的购物意见能否保持客观中立,每个人心中或许已有答案。
比起消费决策中的潜在误导,AI 在思维层面的无形塑造更值得警惕。当 AI 呈现部分事实,并据此推导出一个又一个隐含偏见的结论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判断力,更是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还在思维上沦为 AI 的 " 奴隶 ",被 AI 牵着鼻子走。
当 AI 能回答一切问题,机器人能包办所有杂务时,这种前所未有的舒适,反而将 " 追寻生命意义 " 这一终极命题衬托得如同虚无。
印刷术传播了文明,也传播了仇恨;核能带来了光明,也投下了阴影。在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芯片的算力技术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提升,可人类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思辨的能力,却未必能与技术同步进化。
让工具理性的 " 怎么做 ",重新听从于我们心底的 " 为什么 "。 唯有如此,当那列命运的蒸汽火车加速前进时,我们才能确保它驶向的,是一个我们真正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