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风
35 岁,不再是考公考编天花板。
刚刚,2026 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告发布,年龄上限从 35 岁放宽到 38 岁,应届硕士、博士生放宽到 43 岁。

此前,上海、江苏、四川多地已将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 *** 年龄上限延至 38 岁,个别岗位甚至放宽到 40 岁乃至 45 岁。
从国家到地方,35 岁门槛开始全面松动,释放了什么信号?
35 岁门槛,早就过时了。
所谓 35 岁限制,最早来源于 1994 年公务员招录,后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借鉴,进而扩展到民营企业,最终形成 "35 岁天花板现象 "。
最初的考公年龄限制,是基于" 干部年轻化 "的需要,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不无现实合理性,但民营企业照葫芦画瓢,显然走歪了。
当然,彼时我国正处于 " 人口红利 " 黄金期,大量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但经济爆发期机会无限,"35 岁现象 " 尚不足以成为问题。
如今,30 多年过去,从人口到产业再到经济格局,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已经不再 " 年轻 ",全国平均年龄早已突破 35 岁。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4》披露,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 32.25 岁上升到 2022 年的 39.72 岁。

几年过去,深度老龄化不断逼近,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或已经突破 40 岁大关。
要知道,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年龄接近 30 岁,职业宏图尚未展开,就被 35 岁所拦,情何以堪?
从国际上来看," 中年危机 " 普遍出现在 45 岁以后,而我们整整提前了 10 年,显然不正常。
如果看人均预期寿命,我国更是从 67 岁提高到 79 岁,整整提高了 12 岁,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大幅拉长。
延迟退休的横空出世,就是基于这一点而来。
根据方案,男性退休年龄要从 60 岁延长到 63 岁,女性则从 55 岁延长到 58 岁。
退休年龄延长 3 年,考公考编年龄上限也随之顺延 3 年,这是好的开始。
打破 35 岁限制,下一个是谁?
去年 9 月,中央出台稳就业 " 二十四条 " 意见,强调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今年 9 月,国务院批准大湾区、苏南、杭甬温、成渝等 10 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改革配置试点,其中之一就是 "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 "。
这意味着,考公考编打破 35 岁限制,不是一些地方简单的自选动作,而是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
最早从考公开始,自然也要从考公破除。今年国考主动破除 35 岁限制,无疑为地方做了示范。

不难预测,未来一到两年,从国家到地方,考公考编都将取消 35 岁限制,38 岁将成为新的门槛。
担忧随之而来:35 岁门槛不复存在,会否形成新的 "38 岁天花板现象 "?
改革要一步步走。如果说国家层面的统一调整不易,一些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完全可以先行突破。
问题是,有形的门槛容易破除,无形的限制最难消除。
"35 岁焦虑 " 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随着一个政策就能立刻土崩瓦解。
35 岁群体,太重要了。
35 岁,对应的是 1990 年出生人口。上下浮动各 10 年,恰是 80 后、90 后两大代际群体。
这是中国第三次 " 婴儿潮 " 的产物,也是各大代际中最为庞大的群体。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测算,80 后、90 后总体超过 4 亿人,相比 00 后和 10 后,多了几千万人。

与 00 后刚步入职场、10 后尚在求学阶段不同,80 后、90 后恰是中国当下就业的主力军,在稳就业大局中至关重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30 岁~49 岁就业人群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其中 30 岁~39 岁年龄段占比为 27.6%。
这一群体普遍 " 上有老,下有小 ",且积累了数十年的工作、社会经验,不该被一道有形的年龄门槛所困住。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们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生,与经济社会转型同步,随经济周期沉浮,对时代变化的体感最为敏锐。
毫不夸张地说,稳住 80 后、90 后的就业大盘,就是稳住了社会更大的稳定器。
可见,打破 35 岁门槛,关乎公平,关乎现实,更关乎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