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金融体系的版图中,中小银行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三农”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其稳健运行关系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此前,部分中小银行存在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

谈及“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期表示,坚决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16字方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五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精准施策,以扎实工作交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十四五”答卷。
分类施策 精准发力
业内人士坦言,“十四五”开局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高风险,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改革化险实践中,“一省一策”“一行一策”成为重要工作 *** ,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在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方面,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
其中,兼并重组成为最主要的处置方式。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批经营困难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新生。这些重组不仅化解了相关机构的经营风险,还通过规模效应和管理水平提升,增强整体竞争力。
市场退出是风险处置的重要方式。对于经营失败、无法持续的机构,监管部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其退出市场。2024年以来,河北、甘肃、陕西、四川等多地的数十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注销。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处置过程中,监管部门始终坚持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确保了金融安全。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和各级 *** 协调配合,绝大多数风险机构处置都实现平稳过渡,未引发系统性风险。
部分银行实现蜕变
风险化解、经营转型、管理再造、内控合规……在政策引导和银行自身发展动力的双重推动下,部分中小银行正在实现从“发展红区”到“发展绿区”的蜕变,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以吉林银行为例,此前曾被列为重点关注城商行,一度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在当地 *** 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在没有大额注资等情况下,该行靠发展、改革、创新,脱离了高风险区。
吉林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组建特殊资产管理条线,集中管理风险资产,建立大额风险资产总分支三级行长包保责任制,向资产业务部门派驻风险总监,提升清收处置效率。在用好诉讼、抵债等传统处置手段的同时,创新“救企业就是救银行”、司法助力追赃挽损等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在自身经营转型方面,该行改变过去“垒大户”落后模式,深化客户分类经营,建立重要客户直营机制。将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战略客户,迭代创新经营管理体系。依托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重塑普惠业务,提升服务效能。围绕“群区圈链”,借助科技赋能批量获客。
四川农商银行则抢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窗口机遇,积极推动市级统一法人农商行改革。此举有效解决了原来农信机构“小、散、弱”带来的商业不可持续的发展难题,风险抵御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后,通过整合信贷资源、统筹调配资金、强化风险管控,补齐了原县域法人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内信贷资源错配以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的短板,经营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资产质量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整体风险可控,且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五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业务结构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是其中一个缩影。该行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江苏农信系统平衡好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在市场竞争与能力瓶颈的双重压力下,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创新活力,完成了从省联社到农商联合银行的改革,重塑行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
据悉,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出台了支持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指导意见、支持全省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推动支农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