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国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场 *** 中当众遇刺身亡。这起暗杀之所以引发大众的关注,其中社交媒体的影响非常关键,随之而来的 *** 也让人担忧美国社会正滑向一个更危险的方向。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1日,美国菲尼克斯,美国转折点组织(Turning Point USA)总部设立了一个临时场所,悼念该组织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查理·柯克。视觉中国 资料图
刺杀柯克的嫌疑人被美国警方确认是22岁的泰勒·罗宾逊,然而罗宾逊发射的*刻字显示,他深受 *** 文化以及极右翼运动的影响。有分析认为,罗宾逊可能来自比柯克更右的Groypers。这是一个由极右翼白人至上主义者尼克·弗恩特斯(Nick Fuentes)领导的松散 *** 运动,从2019年开始活跃至今,喜欢用 *** 段子表达反犹主义、种族主义和恐同等右翼观念。
Groypers有意地攻击自由派才是法西斯,还把反法西斯的歌曲《Bella Ciao》加入自己的歌单,因此当看到罗宾逊在*上刻下Bella Ciao之后,人们反而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字面意思的反对法西斯,还是隐隐约约在表达对Groypers的认可,也很难判断,和跨性别者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他,到底是真的想用“如果你读到这个你就是Gay”来嘲讽同性恋群体,还是只是想玩个梗 ,又或者是不是要故意让人们联想到Groypers。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普通网民看不懂的极右翼的梗文化,而在新一代袭击者的宣言中,直白的政治性内容越来越少,梗的密度却越来越高,就连袭击本身都成为“抽象”的行动。当极端主义利用烂梗为仇恨言论披上讽刺的外衣,用戏谑方式呈现排外情绪,并通过笑料传播法西斯主义的时候,道德上的愤怒反而可能被他们利用,助长他们关于受害者和反抗的叙事。
这些梗文化究竟为何可以成为极端主义的表达符号?躲在这些符号背后的人究竟又在恐惧什么?语言究竟是沟通的工具还是表演性的行动?面对虚无主义、身份认同的焦虑,人类的情绪和恐惧究竟如何安放?
极端主义似乎成功地利用了数字时代的红利,发起了一场文化战争,进而夺取政治话语权。互联网社交平台成为养蛊场所,算法和个人信息收集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应再享有豁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