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助贷新规后,高风险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

音符科技网

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图侵删)

催债的突然“客气”了,但有些人却更慌了?因为钱借不到了。

这看似矛盾的现实背后,是一场由助贷新规引发的行业地震。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直指长期以来存在的变相高利贷模式。

过去,许多平台表面控制利率,但在24%的对客利率之外,暗地里却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层层加码,让不少借款人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如今,新规强制要求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减少了高息业务的生存空间。

结果就是:不合规的业务被加速出清,粗暴的催收被迫收敛,而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也在这一轮整顿中,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

10月以来,不少借款人发现,自己的手机忽然“安静”了。

“以前一天能接三四个催收 *** ,10月到现在,总共才两三个。”深圳的借款者小辽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他发现,催收方的号码也变了——过去多是“95/96”号段、固话或虚拟号码,现在却更多是个人手机号。

这不是个别现象。之一财经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查询发现,9月以“催收 *** ”为关键词的投诉超过百条,而10月以来,相关投诉仅剩十余条

“静默”同样蔓延到了线上战场。部分社交平台上,曾随处可见的“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正被平台精准封堵。深圳一名助贷中介告诉记者,在发布了一条关于“xx贷款不看查询”的业务朋友圈后,就被系统直接判定为“金融违规”。

此前,他几乎每日都会根据返佣比例、通过率、准入门槛等因素,在社交平台账号上更新推荐“拳头”贷款产品。在同行交流群内,多名助贷中介都反馈称,“不看征信”“逾期可做”等宣传话术,现在一发布就可能触发部分平台的风险提示。而这些往常都是针对高风险客户最管用的话术。

一边是催收与营销的“双降”,另一边,征信不佳的借款人发现,借钱正变得难上加难。多名受访者表示,10月以来,一些中小助贷平台几乎不再给出新额度。

一位来自深圳的借款者向记者透露,他在完成“债务重组”后,一直坚持每月按时还款。上个月,他终于还清了其中一家平台的最后一期款项,还清后页面直接显示“可用额度为0”。

另一位受访者的处境更为典型。他向记者展示了7家主流助贷平台的手机截图,界面整齐划一地提示“暂无可借额度”。他表示,过去半年自己完全依靠“借新还旧”在多个平台间辗转腾挪,才勉强维持资金链不断。如今,随着所有平台同步关闭通道,这条脆弱的循环链条彻底断裂。 “以前是七个盖子八个锅,现在锅还在,盖子全被收走了。”

背后是助贷新规发力

这一现象的源头,在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助贷新规。新规落地,标志着过去助贷行业“跑马圈地”中所形成的高息收费、多层导流等乱象被全面纳入监管视野。

此前,为承接高风险客户,不少平台在名义利率24%之外,通过咨询费、顾问费、增信服务费等名目层层加码,变相推高综合融资成本;部分大平台自身虽控制利率,却通过导流将用户引向更高利率的末端机构。

根据助贷新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此外,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有关规定。

业内认为,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从严筛选合作机构,大幅提升助贷行业准入门槛。预计大量中小机构将逐步出清,存续机构也将被迫向合规方向转型。

一名助贷行业资深人士卢大豪(化名)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多数机构正主动收缩年化24%以上的高利率业务,导致依赖此类贷款的客户难以获得额度。“当前有资金需求的用户并不少,但其中很多人征信状况不佳,很难符合24%以下低息产品的条件。”他进一步解释,“平台需要覆盖风险成本,短期来看,为满足合规要求,只能压缩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额度。”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已收紧对高利率助贷产品的资金投放。即便同意放款,资金成本也显著提高。某小型助贷企业负责人称:“现在不少小平台面临‘有场景、无资金’的困境——我们想放款,但银行不给资金,客户自然借不到钱。”

催收 *** 的“集体静默”,同样与助贷新规的落地密切相关。

一名地方银行金融科技端人士表示,新规推行的名单制管理,促使银行加强对合作机构的行为约束,部分银行已明确要求合作方在催收中“更加克制”。不少助贷机构为在10月这一关键时期降低投诉率、规避监管关注,也有意识地收缩了催收业务线,从而形成当前这一特殊阶段的“静默期”。

近年来,助贷机构迅猛发展。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数据洞察报告》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的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

“新规落地后,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卢大豪认为,对一些流量平台而言,本身合规机制完善,损失更多的是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的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助贷已经不是无门槛业务,行业洗牌看起来已经基本上“板上钉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国邦医药: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加23.17%
  • 杭州警方:男子编造“新娘向摄影师发送涉黄信息”谣言,已被行拘
  • 投诉效率差距大?一文读懂不同渠道的响应机制
  • 雀巢宣布全球裁员1.6万人
  • 招商证券总裁朱江涛: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资本服务体系 让资本活水更精准地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
  • 多图|更强“霹雳火”:直-10ME武装直升机亮相天津直博会
  • 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王晟出席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 怪兽充电拒绝高瓴溢价要约:低价私有化背后的控制权博弈与行业困局
  • 蔚来汽车遭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起诉,涉嫌夸大收入与利润,股价大跌
  • 国信服务港股IPO:近半收入靠母公司输血 区域集中、应收账款激增下的增长挑战
  •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之子被任命为韩国驻华大使,2013年曾回山东祭祖
  • A股新变化,成交低于2万亿元!601288,罕见10连阳!
  • 复星参与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汪群斌:以创新驱动全球价值创造
  • 菊乐股份IPO中止:传统乳企的资本困局与转型挑战
  • 商务部:中方坚决反对荷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业内部事务
  • 汪群斌:以创新驱动,复星全球化攀登之路
  • 招商证券总裁朱江涛:建立管理、激励、协同、考核四大保障机制,全力推动ESG战略的实施
  • 博车网二次递表联交所:事故车拍卖龙头陷“量增价减”困局 上市成流动性“生死劫”
  • 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 商务部最新发声
  • 国联民生证券总裁葛小波出席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 奥比中光: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
  • 奥联服务港股IPO再闯关:高增长背后的现金流与区域集中风险
  • 外交部:坚决反对以所谓“间谍活动”为由炒作说事、污蔑抹黑
  • 刘元春:印证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的现实版本在中国
  • 炸裂!台积电,突发!
  • 刘元春:通过反内卷运动打造适宜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
  • 小摩:推荐买内地三大电讯股 首选中国电信 目标价7.5港元
  • 大摩:若香港电讯-SS附属被撤销美国经营资格 料基本面影响可控
  • 美乌“亮斧”,俄如何接招
  • 丰巢创始人兼CEO被曝辞职,赴港上市难产
  • 商务部回应中美是否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
  • 《黑神话:悟空》等获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 中美双方近期是否会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商务部回应
  • 刘元春: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也要打造有利于失败者出清的退出机制
  • 马达加斯加政变军人称将就任总统
  • 华付技术弃A转港:递表前夕实控人突获表决权委托 招股书删除关键财务数据 是否选择性披露规避监管?
  • 中国移动回应男子手机遭保护性关停
  • AI帮你买东西!沃尔玛与OpenAI合作允许顾客直接通过ChatGPT下单
  • 英国指控中方“入侵英政府机密计算机系统”,外交部:纯属污蔑
  • 贵州省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桦被逮捕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