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中国每十颗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颗是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中国最知名的种子企业都想在建宁县拥有自己的基地。”10月15日,中种农业科技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文民操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青山掩映的建宁拥有得天独厚气候条件。经过长达50年的积累与发展,建宁有制种面积15万亩、3500万公斤以上产量,全国总产量10%以上占比,全产业链年产值近30亿元,已经成为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一县。而莲子和黄冠梨等水果,也是“五子登科”的建宁县的金名片。
如同一条金线贯穿始终,又指引未来。建宁是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发祥地,建宁县委、县 *** 积极传承红色电波基因,大力发展数字化技术,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将一朵朵稻花、荷花、梨花、桃花,在建宁开成了致富花。

建宁县枫元村是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产地。 陈震 图
当前,建宁正在积极筹备之一届中国南方丘陵智能农林机械装备创新创业大赛,为县域数字农业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谋新篇、布新局,更上层楼。
制种之一县的“数字”底气
从“一粒种子”到“一方产业”,从学习制种技术,到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一县,建宁县走了50年。
1975年,建宁县首次选派张木辉、赵子良和郭叔坝等3人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这是建宁县试水制种产业的开端。
50年后,建宁县已探索出“企业+经纪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目前,它已拥有110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天力种业成为全国更大的杂交水稻专业化代制种企业。
2025年,建宁全县生产备案的制种企业101家、品种413个,落实制种面积16.1万亩,预计2025年种子总产量突破3700万公斤、一产产值达6.2亿元。
50年的持续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全新加持,是建宁种业持续做大做强的核心密码。
数字化赋能种业发展,首先体现在打破数据壁垒,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建宁县建成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种子生产订单服务、生产过程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七大系统,其中重点打造“建宁有种”大数据服务平台、“粮生宝”手机APP,对种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
10月15日,在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大厅,澎湃新闻看到,农户可以通过“粮生宝”手机APP查看种子企业发布的订单需求,包括“质量要求”“价格设定”等信息,有意愿的农户可以点击“申请合作”进一步了解和洽谈。
同时,“粮生宝”APP还可以线上预约农机服务、无人机服务等,比如稻田插秧、喷洒农药等。

“粮生宝”APP提供的部分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翻拍
在建宁县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大屏幕上,则展示了农情、苗情、气象、虫害等信息,做到农事一张图,为农户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预*务。
为上述数字平台提供基础数据的一个农田气象站就“站”在枫元村的田间地头。稻田里的气温、湿度、光照、风速等精准信息被及时上传,用于智慧决策和预警,以及相关保险理赔。
建宁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吴淋娣告诉澎湃新闻,针对水稻制种生产需求,2020年至今,建宁县气象局累计发布相关气象产品470期。通过精准预警灾害,指导科学管理,累计为当地种业减少损失2757万元,带动增收2948万元。其中,制种户依据气象预警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降低灾害对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制种经纪人参考《水稻制种农业气候年景趋势预测》,合理调整种植规模与关键期生产安排,实现扩面增量,有效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10月15日,建宁县枫元村的一处农田气象站正在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在种子加工阶段,建宁同样引入了大数据赋能。
2023年11月18日,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举行竣工仪式,年产能达1000万公斤。中种农业科技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文民操介绍,该创新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更先进的水稻种子加工厂之一,可实现全域种子繁育、加工、流通的全程数字化、可视化,并使用 “慧制种”系统,综合区域气象、精准植保等信息,可以实现智慧决策和预警等功能,为生产者提供精准指导。
通过多种创新技术,该中心生产操作实现高度数字化。工作人员在电脑下达指令后,就可以实现分选、包装、立体仓储等加工流程。12台全自动包装机可按0.5--1.5公斤不同规格进行包装、码垛,产线工人减少70%。该中心2024年已完成538万公斤生产加工产能,产值约1.8亿元,产品销售辐射到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
基于上海市与福建省三明市之间的对口合作,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开展“沪明合作”,设立“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促进节水抗旱稻成果转化。
年轻的“新农人”:一年一千万斤订单
生产有订单,销售不用愁,保险来托底,随着县委县 *** 大力推广数字化赋能,建宁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杂交水稻制种的热情高涨。
10月15日下午,建宁县溪口镇,大雨洗过的天空上挂着彩虹,鸡鸭在山脚下的农田里左摇右摆地“散步”,清澈的水沿着沟渠流向远方。
该镇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强是典型的“新农人”。他1999年出生,从小看家里人种田,熟悉其中的每个环节。大专毕业后,他回家乡做农业机械服务,还成了制种经纪人。
他告诉澎湃新闻,他每年经手的种子订单在1000万斤左右。

建宁县借助数字化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让农民传统种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农户太多了,种业公司没办法一家家去对接,制种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建宁县共有制种经纪人389人。
黄强就是其中一位。他从种业公司接订单,然后找农户生产、制种,指导农户,把控重要环节,然后把烘干的种子发给种业公司,“一手托两家”。
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但他表示,现在制种行业也很卷,竞争激烈,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等地都在推进制种产业。他期待这个行业能稳步发展。
黄强的另一项业务——农业机械服务也跟制种有关。附近都是制种的农户。“农忙的时候,半夜十二点、凌晨三四点接到 *** ,农民要用机器,要维修机器,很正常,忙起来一天睡不了多长时间。”黄强感叹说。
种子烘干机、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加上厂房,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
有了机械,并不意味着农活的艰辛被完全消弭。黄强介绍,合作社有70多台烘干机,一台烘干机一仓可以烘1万斤稻谷种子,这些种子价值约8万元,“70多台起码有五六百万元在里面,你哪里安心睡得着?过几个小时就要去看一下。”
烘干的温度要控制在35-40℃之间,持续30个小时左右。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伤害种子的萌发力;但也不能更低,否则种子会发芽。
创业初期,黄强就碰到过一次麻烦事。一次烘干种子后发现,整整一仓的种子都发芽了。“赔了农户9万多元。因为烘干机有问题,厂家承担了大部分,我们承担了少部分。”黄强说,所以他在农忙烘干种子时,基本上没睡得安稳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要去看一下。
黄强注意到,建宁现在工作机会多了,近些年回乡的年轻人多了不少,“只要肯努力,比出去打工有奔头儿。”
梨子桃子有了“数字身份证”
碗口大的梨,从冷库里拿出来,沉甸甸、脆甜。
10月15日,绿源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兴安却拿着这只梨说:“这是卖完好果之后剩下来的。”那么,好果是什么样的品质?

建宁县绿源果业销售的黄花梨,有了“二维码身份证”。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绿源果业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是福建省更大单体山地设施农业项目。其基地总面积4500亩,可年产优质水果1500吨、产值900万元以上,现已建成果树温室大棚200亩、早熟梨农田气象观察站1座、减压贮藏保鲜库1幢、蓄水池20多个。
目前,建宁县从“天、地、人、网”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智慧果园”的“天眼地网”,并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病虫害、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和记录,用于自动决策。
傅兴安介绍,以前每年3月份左右,梨树正开花,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对果树造成影响,最终可能严重影响产量,而温室大棚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病虫害也相应减少,果实品质和品相得到改善。
建宁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梨两桃”(黄花梨、黄桃、猕猴桃)的果子产业格局,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建宁县现有果树面积13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7.4万吨,总产值约19.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约8.9亿元。
作为提升果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建宁县通过数字化手段,一方面,建立县级果业大数据平台,分析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价格走势和需求信息,为果农提供销售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建宁县支持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并为优质果品赋予“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便捷查询买到的水果来自哪个果园、何时施肥、何时采摘等信息,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实现对果园的精准管理和水果的精确溯源,从而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绿源果业是福建省更大单体山地设施农业项目。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推动果业成为低碳转型的先锋,提高水果产品的在市场上的“品质”,成为其新名片。2025年8月13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建宁县福胜果业有限公司颁发全国首张黄花梨产品碳足迹证书。“从摇篮到大门”,包括运输、包装等环节,经科学核算,其每千克黄花梨产品碳足迹数值为“0.5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绿源果业有限公司的“山地梨园早结丰产棚架栽培技术”与“中老龄梨树提质增产技术”两项绿色技术成果,已上线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建宁还建立了“沪明合作科技兴农建宁专家工作站”,从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等引进梨、桃新品种10个,引进东方之紫、青酥五号、沪甘2150、争春、热抗9号等蔬菜新品种13个进行多点试种观察。
千年建莲从种到卖都有数字护航
莲子是建宁县一张知名的文化名片和产业名片。
建宁种莲的历史悠久,莲子品质极佳。公元921年,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莲池。清代,建莲已闻名遐迩。《红楼梦》也提及,“建莲七粒去芯作引”。
1931年,红军在建宁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帮助老百姓修复九十九口莲塘,并新挖一口,凑足百口莲塘。

建宁莲子很多种植在山间,品质优良。 视觉中国 图
如今在建宁县“福九味”建莲子展示中心,展示着用建莲开发出的干莲子、莲籽露、莲心茶、莲粉等系列工产品。“福九味”是具有福建特色的九种道地药材,包括建莲子、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巴戟天、黄精、灵芝、绞股蓝。
在这背后,是建宁莲子产业也用上了数字化。
由建宁县农业农村局等开发的“福九味”建莲子数字服务云平台,以“建莲子”为核心,以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的数字服务体系。

建宁县为莲子产业建起大数据监测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该平台通过在生产环节部署智能传感器等监测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生长态势等信息,为种植户提供精准化农事指导;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借助AI算法构建市场行情分析模型,帮助农户科学制定销售策略。
该平台还创新打造了“数字莲农”信用评价体系,通过整合生产数据、交易记录等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评估依据,以破解农业融资难题。在数字化加持下,千年建莲的致富花越开越旺。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