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曾被捧为“香饽饽”的公募牌照,如今却“不香”了。
*** 最新公示显示,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光证资管”)已被移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光证资管并非年内首家“打退堂鼓”的券商资管。今年8月,广发资管已率先退出。眼下,仍在排队候批的仅剩安信资管(现已更名“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两家。
相继撤回
近日,又有一家券商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队列。 *** 最新公示显示,光证资管已从“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中移除。
据 *** 此前披露,光证资管于2023年6月正式递交公募牌照申请,同月提交补正材料,但此后申请流程停滞。在长达两年多的等待后,光证资管最终选择按下公募牌照申请的“暂停键”。
回顾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历程,2023年被视为“爆发年”,也是申请高峰的核心时段。除光证资管外,当年还有招商资管、广发资管等多家券商资管加入申请队列。这轮申请热潮的“序幕”,始于2022年5月的政策突破。
彼时, *** 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券商资管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也意味着进入“一参一控一牌”的公募牌照准入制度。
然而,多家券商资管相继递表后,仅招商资管、兴证资管分别在2023年7月与11月获批,此后审批便陷入“停滞”。2024年全年,券商资管公募牌照“零放行”,部分迟迟未获通过的机构只得陆续撤回申请。
根据 *** 最新公示,目前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仅余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两家。
值得注意的是,光证资管并非2025年首家打退堂鼓的券商资管。今年8月,资产规模超2500亿元的头部机构广发资管已率先退出,悄然中止了2023年初启动的公募牌照申请。
截至目前,全行业仅有14家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从 *** 披露的申请进度来看,仍在排队的国证资管、国金资管两家,仅有国证资管于2024年3月收到之一次反馈意见,此后无新进展。
背后缘由
广发资管、光证资管于年内相继撤回申请,折射出同一现实考量:监管要求券商资管大 *** 产品须于2025年底前完成公募化改造。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公募牌照申请缓慢且无望的情况下,光证资管已启动参公产品的“无牌转型”布局,通过替代方案化解转型压力,最终促成了退出申请的决策。
据悉,今年2月以来,光证资管旗下多只参公大 *** 产品已转交给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后者由光大证券持股55%。
对此,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表示,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的热度确实在减退。一方面,审批节奏缓慢,参公大 *** 产品的整改期限却日益临近,机构在等待牌照过程中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部分机构所属集团已持有公募牌照,若再独立申请,不仅性价比不高,还需应对内部资源协调等复杂问题。此外,参公大 *** 产品可转入集团旗下控股的公募基金平台运作,这一路径往往更利于实现平稳高效转型。
“光证资管和广发资管相继退出公募牌照申请,更多源于战略聚焦与资源再分配的考量。”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向记者表示。
陈兴文分析,对头部券商资管来说,在竞争饱和、资金分流加剧的当下,主动管理、私募FOF(基金中的基金)、另类投资等高附加值业务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公募牌照申请耗时长、合规与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久且边际收益递减。两家机构选择撤回申请,实为权衡投入产出后的理性决策,意在聚焦核心竞争力,避免资源分散和低效投入。
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陈兴文指出,监管政策趋严、资金门槛提高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精细化要求,对公募牌照申请形成了实质性挑战。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移,使得公募业务的规模效应难以短期兑现,盈利周期被显著拉长。国际经验亦表明,在成熟市场中,资管机构的竞争力更多依赖差异化定位而非牌照数量。
在当前行业背景下,朱润康认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望趋于稳定,头部机构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中小机构则可能更多通过差异化战略谋求发展空间,行业整体同质化竞争态势有望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