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考年龄放宽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根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 2026 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由往年的 35 周岁调整为 38 周岁,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放宽到 43 周岁以下。
消息一出,热议不断。有网友说 " 珍惜国家给机会 ",有的说 " 开了个好头,回应了社会关切 ",还有人鼓励自己 "35 岁,是职场的‘门’,不是人生的‘槛’ "。

(图源:国家公务员局网站)
此前,全国范围内考公、考编年龄线多集中在 35 周岁。年龄显然不是职场能力的分界线,但它确实将许多有志于公共服务的人挡在门外,成了难以突破的硬杠杠。
放眼整个就业市场,"35 岁焦虑 " 困扰着许多职场人。一些企业只招 35 岁以下职员,更有甚者对 35 岁以上员工进行淘汰,让很多求职或在职者倍感压力。说一句职场人苦 " 唯年龄论 " 久矣,并非夸大。
去年, *** 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四川、上海、江苏等多地也放宽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 中的年龄限制。
这回国考在更广泛意义上拆除 "35 岁门槛 ",是对人才招录机制的一次革新,可谓开了个好头。
根据公告,2026 年国考共计划招录 3.81 万人。但作为人才选用的风向标,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此。企事业单位可参照国考标准,安心放宽招录人员年龄限制,让人岗适配、能者上。不同年龄段求职者有望各自发挥优势,形成更开放包容的职场文化。

2024 年 11 月,考生进场准备参加国考。图源:新华社
放宽招录年龄,也是对现实的回应。
一来,中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已发生显著变化。往前追溯,国考招录 " 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 " 的要求,出自 1994 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30 多年过去,情况已大为不同。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 38.8 岁,再加上受教育年限延长,原来的 "35 岁门槛 ",意味着许多人在刚出校园不久、尚未达到人口平均年龄时,部分职业通道就已关闭,未免遗憾。
本次国考招录年龄的拓宽,也考虑了 "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 "。专家分析,随着工作年限越来越长,各行业工作岗位应对求职者年龄要求有更合理的安排。
二来,35 岁左右的职场人多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正经历事业上的 " 黄金期 ",也是不少行业的主力担当。数据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 1985 年的约 32 岁,上升到了近年来的约 40 岁。
政策随现实需要调整,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吸纳知识结构充分、社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突出人群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助于提升 *** 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
有网友担忧,38 岁是否会成为新门槛。可以肯定,政策调整的初衷,绝不仅限于年龄数字的微调,而是给出对现实和社会关切的回应——让 " 能力本位 " 真正落地,让每一位职场人都能从从容容凭实力走得更远。
文 / 小节
编辑 / 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