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聚焦:警惕抑郁症患者被忽视的认知困境

音符科技网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污名化”。然而现实中,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知,仍与疾病真实的面貌存在较大差距。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抑郁症是“情绪感冒”,是持续的低落与悲伤。然而,真实的抑郁症,是一场席卷情感、认知与躯体感受的全面风暴。它不仅让人失去快乐,更蚕食着患者的思考能力、行动意愿,甚至扭曲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在2025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焕新认知,重回美好”公益科普活动暨抑郁症患者艺术作品展现场,通过对两位抑郁症患者和他们家人的挣扎、努力康复故事的采访以及专家解读发现:抑郁症,远比想象中复杂。

看见我,而不只是看见我的问题

1995年出生的杜蔚因为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在去年冬天确诊重度抑郁症,但她却始终陷在自我怀疑的漩涡。“我真的有病吗?”这种怀疑并非因为她症状轻微,而是因为她的表现与大众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不同。

“我并不像其他抑郁症患者一样拥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偶尔情绪正常,甚至与朋友相处时能感受到快乐。”这种“不一致”加深了杜蔚的自我怀疑。亲友“想开点”的劝慰反而加剧了她的自责:“为什么我会生病?是不是我心眼儿太小,过于敏感?”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利用疾病逃避现实。“我对自己感到厌恶。我怀疑自己没有生病,只是为了逃避困难找借口。”杜蔚说。

之后,杜蔚感到自己的社交功能开始受损。如同“祥林嫂”般不断倾诉痛苦,时常让她担忧朋友是否已对自己心生厌烦。“但很快,我又会因这些对朋友的无端揣测陷入内疚。”认知功能下降加剧了痛苦,“有时与人交谈,我难以理解对方意思,感觉自己迟钝、笨拙。”

“我整天躺在床上睡觉,妈妈觉得我太懒了。”家人的不理解使情况雪上加霜,“一切都令人疲惫,我累到不想跟任何人任何事产生任何交集。”然而,独自一人时,杜蔚又会觉得自己或许只是懒惰,缺乏自律,“可能我需要学习一下时间管理”。

她不停地更换医院和医生,一遍遍地询问医生自己到底是否患病,又或许只是为了逃避问题和困难在找借口?医生告诉她:“你从进门开始,就一直在反复询问,质疑自己是否患病,其实我已经很多次回答过你的问题了,你确实生病了。你很难受,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感受。”

与杜蔚的自我怀疑不同,封小达已经戴着“抑郁症”的标签生活了12年,最严重时他曾一度退学。

封小达的成长环境充满不稳定因素:“小学二年级时,母亲被诊断为抑郁症。”父亲每日朝六晚九工作。作为双胞胎中的哥哥,封小达被迫承担照顾妹妹、理解母亲的责任,压抑真实感受,“必须像成年人般承担各种情绪”。

封小达向记者回忆小学放学时的场景:“一推开门,我就看见母亲很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双手垂落,默默流泪。”年幼的他扑入母亲怀中,母子相拥而泣,他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痛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己、对母亲都产生了更多疑问,“我会恼羞成怒:为什么你总是生气?为什么总是不快乐?”母亲持续的悲伤让封小达痛苦不堪,而母亲也同样无法理解他的痛苦。

高三时,封小达内心所有压抑的痛苦彻底爆发。开学首日,他拒绝到校。封小达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家人极端的做法让他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校园正常学习。

“看见我,而不只是看见我的问题。”封小达讲出了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心声。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身边人,他们都只看到这个人变了,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变得问题频出,却看不见那个痛苦至无法行动的“人”本身。

情绪低落背后是认知、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

气温骤降的秋冬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段,但因季节性情绪失调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却并非都是“抑郁症”,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吕梦涵向记者解释:“季节性情绪失调或是情绪抑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抑郁症。前者往往诱因明确,并且通过安慰等,当事人的症状很快会得到缓解,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障碍,他们通常也无自杀倾向。后者症状则更为严重,饮食、睡眠、精力、情绪等均会受到影响,持续时间两周以上,对当事人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并且无法自行得到缓解,需要医生和药物的辅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认为,“公众对抑郁症还存在普遍认知偏差。情绪波动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症状发生率约30%-50%,但抑郁症的患病率仅3%-6%。”

“抑郁症表面是情绪疾病,但情绪背后是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郑毅向记者强调,抑郁症包含三大核心症状:情绪问题、认知问题(自我评价降低、认知功能下降、思维迟缓)以及行为问题,如运动迟缓或激越烦躁。

郑毅特别强调认知功能损伤的危害:“认知功能是我们对社会、世界的判断,认识与沟通的脑功能,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程度、记忆力、执行功能、做事效率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加工能力。”这些认知功能损伤症状在抑郁症早期即可能出现,却最易被忽视。

“常见情况是,抑郁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情绪往往快速改善,但动力不足、认知未恢复,患者会产生更错误的判断,认为自身彻底损坏,疾病无法治愈。”治疗方面同样存在误区,郑毅教授告诉记者:“传统评估只关注自杀意念是否缓解等,实则患者可能仍效率低下、功能不全。”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康复应包含情绪缓解、认知功能恢复与社会功能重建。

抑郁症的恢复期比较长,郑毅谈道:“急性治疗期约8-12周,巩固治疗期约6个月,维持治疗期需两年以上。”他特别强调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持续治疗至关重要。同时也注意不可随意停药,“抗抑郁药不具有成瘾性,会产生药物依赖的观点是错误的。若突然停药,会导致严重的‘撤药反应’”。

被理解、被接纳是抑郁症患者功能重建的关键一步

封小达的病程转折发生在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时。“回国前一个月我已无法下床”,更严重的是,“我睡的床塌了一角,我都没有力气修复,甚至无力将床垫移到平地上,我就在倾斜的床面上一直躺着”。

当他向母亲求助时,出乎意料地,她立即回应:“如果实在难受,现在、立即回来。”这与封小达过去的经历截然不同:“过去母亲只接受我以良好的状态出现,十分拒绝接纳我的糟糕与痛苦。”

回国后,封小达发现母亲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她尝试理解我”,尽管这种理解最初仅是机械重复地在抑郁症家属微信群喊口号,比如“有求必应,无求不扰”,但逐渐地,“我发现她开始允许我、接纳我的碌碌无为和平庸。”封小达说。

这种“允许”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封小达确诊抑郁症后出现严重进食障碍:“我会暴饮暴食后再催吐,吐完再吃。因为我深度抑郁卧床时,总感觉与世界隔着一层厚牛皮,对我来说,催吐带来的痛苦是唤醒我存在感的最有效方式。”

触动他的是,母亲不再阻止他催吐,而是“陪伴在侧,不加阻拦,甚至陪同进食”。这种陪伴产生转变性影响:“我能感受到她的理解,她开始允许我、接纳我停留在痛苦纠结的状态,她不再试图解决我身上的问题,而是真正与我并肩,给予支持。”封小达说。

“有一次,母亲在午饭后回屋搂着我入睡,1米9的我与1米6的母亲,我蜷缩在她怀中。”封小达告诉记者,这种被母亲拥抱的体验让他十分有安全感,“让我体验到了久违的、纯粹的母爱。”他说。

随着家人的陪伴和理解,封小达开始进行自我认知的重构。“我开始不再用受害者叙事来思考问题。”这种认知转变是康复的关键。“以前,母亲替我找过很多精神科专家,但我拒绝就诊,认为她在控制我。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并且我希望自己变好。”

封小达最终重拾生活的热情与动力:“我今年骑行了2000公里,从山东到浙江。”他的感悟充满了希望:“人生无法选择起点,但可选择未来如何生活。即便起点较他人艰难,需承担困难的人生课题,我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

郑毅强调,抑郁症患者自救首先需正确认识疾病:“要在情绪背后识别症状,不忽视疾病表现,也不过度敏感。”他建议,可使用PHQ-9等专业量表进行初步评估,但明确“量表不能替代医生诊断”。

针对认知障碍,郑毅表示,可通过专业认知训练来改善,同时社会功能逐步恢复至关重要。他特别强调:“保持治疗信心”,治疗过程中“避免过度用药,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抑郁症是涉及情绪、认知和躯体多方面的系统性疾病。封小达与杜蔚的经历,郑毅与吕梦涵的讲解,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唯有撕掉“情绪低落”的单一标签,看见背后复杂的认知损伤与躯体困境,理解患者作为“完整的人”的痛苦,才能实现真正的疗愈。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认知。当社会与个体都能学会“看见我,而不只是看见我的问题”,我们才能为身处阴霾中的人,点亮回归正常生活的道路。

封小达在患病期间加入了“渡过”抑郁患者社区,跟病友互相分享、交流经验。如今病情好转后,他开始在“渡过”担任志愿者,帮助更多病友。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杜蔚、封小达为化名)

【记者手记】

懂得这种病,才能给予真正的支持

因为工作,我常常来到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外的长椅上总是坐满了人,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衣着整洁,神态平静,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女孩精致的亮色美甲吸引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并非放弃了生活,恰恰相反,他们正努力地让自己好起来。

同样因为工作,我采访过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不理解、不接受”仍是普遍的态度。尽管“抑郁症”已成为大众熟知的词汇,但大家的认知却远远没有跟上。

我们太习惯对情绪低落的人说“想开点”。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句话近乎残忍。当脑内的神经递质已经失衡,情绪早不是意志能控制的。这样的劝慰,只会加重他们的自我攻击:“是不是我不够坚强?是不是我在无病 *** ?”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抑郁症被广泛讨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正在出现。有人说:“现在去医院做量表,谁都会被诊断成抑郁症。”仿佛抑郁症只是一时的心情低落,是脆弱矫情,是钻牛角尖。

不是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把抑郁症看作一种真实的、系统的疾病。就像高血压需要服药、骨折需要固定,抑郁症也有着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表现:持续的情绪低谷、认知功能的下降、注意力的涣散、身体的疲惫与失眠……可能不容易被发现,却真实地侵蚀着一个人。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真正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按时复诊、规律服药,而不是因担心副作用而劝他们放弃治疗;把他们看作一个正在经历病痛的人,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康复期,而不是期待他们“立刻振作起来”。

那个染着漂亮指甲的女孩,杜蔚的自我怀疑、封小达的绝望与重生,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治愈始于被完整地“看见”。看见他们对美好的向往,看见他们沉默之下的挣扎和努力,看见疾病背后,那个始终渴望好好生活的、具体的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肖恩·基德尼: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展现了中国智慧
  • 全文|BSI 石慕澜:以ESG 管理三阶段路径,破解 ESG 评级难题并推进零碳新标准
  • 强化中德学术交流,汉堡工业大学在华拓展学术合作
  • 室内户外皆舞台,上海前滩公园巷变身为“爵士大道”
  • 上海定势能源董事长钱胜利:打通电碳价值路径,激发企业降碳动力
  • 爵士、音乐剧、二次元还有美食,首届外滩音乐节来了!
  • 王英诚任中共定安县委委员、常委、书记
  • 杨振宁留给大家的8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 全文 | 赋能全球碳中和,上海定势能源董事长钱胜利呼吁中国软硬件能源技术协同出海
  • BSI石慕澜:构建三阶段ESG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应对600项评级挑战
  • 武汉市委书记调整
  • 联合国机构:苏丹霍乱疫情造成超12万人被感染
  • 李连杰卸任国际武联“武术形象大使”,吴京接任
  • 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行业脱颖而出?开利暖通空调王晨:重新定义女性的优势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顺利闭幕:数百位政商学界嘉宾共议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为什么说延安精神也是生产力?
  • 停工四周后,扎波罗热核电站外部受损电路修复工作重启
  • 寻迹中国丨闯入未来世界秘鲁小哥带你探秘广交会上的机器人
  • 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明磊:中国在智能、数字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高校相关人才供应量供大于求
  • 施郁忆杨振宁:他是一名“保守的革命者”,负责任地推动进步
  • 云南通报“高速服务区出现赤裸小孩”:未发现拐卖行为,将调查是否存在虐待
  • 欧洲会计师联盟埃尔科·范德恩登:欧洲并未搁置可持续发展报告
  • 金价助推紫金矿业三季报净利润创新高,成本攀升、机构减持隐忧显现
  • 关税波动影响预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继续反弹
  • 格林美:上半年公司印尼镍冶炼项目自产钴金属3667吨,同比增长125%
  • “最美街角”:优秀历史建筑“组团”更新如何做到三个协同
  • 南非副总统夫人胡米莱:中国之行让我深受启发
  • 领英王茜:女性在跨文化沟通等4方面比男性更有优势
  • 金价,跌了!关于后市,桥水最新研判
  • 中国锂电厂商争相下南洋
  • 沐曦股份将于10月24日首发上会:拟募资39亿元,在手订单14亿元
  • 104亿港元交易告吹!歌尔股份终止收购联丰商业两家子公司,关键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 太力科技董事长石正兵:绿色和ESG是全球商业新的“通行证”
  • 哈马斯称计划停火3至5年
  • 众叛亲离!十月求援信曝哈里最后凄凉:美国梦碎,英国不要,梅根沉默如陌路​
  • 全文|联合赤道刘景允:应对ESG评级差异需回归自身建设,绿色金融已形成价值闭环
  • 法国评级意外遭标普下调 法财长称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
  • 一国际航班空中起火,原因通报
  • 普华永道,被罚!
  • 王伟中当选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包钢当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