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供应短缺和饲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球多国的鸡蛋价格急剧上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蛋荒”。而我国作为产蛋大国,不仅鸡蛋的供应量和价格都持续稳定,一些皮蛋、咸鸭蛋等蛋制品还稳定出口欧盟、北美等地,圈粉海外市场。今天的“中国新特产”,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颗蛋背后的门道。
福建福州是我国南方禽蛋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年产鲜蛋超过15万吨,年产值超过12亿元,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的新质生产力,眼下,这里的蛋鸡和蛋鸭都迎来了集中产蛋期。
总台记者 彭雨佳:好蛋离不开好的蛋鸭和蛋鸡。我现在就在全国规模更大的蛋鸭养殖基地,大家可能会发现,整个鸭舍的光照会有点暗,这是因为强光会给鸭群带来应激反应,从而影响鸭群的健康,并导致产蛋量降低,因此我们今天的直播都要在这种较暗的光线下进行。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传统的养鸭方式,都是在河边养殖。但是在这里,采用了当地首创的新养殖模式,这里的蛋鸭都住进了现代化的立体养殖设备,就像是一栋栋楼房。这种立体鸭舍一共有8层,每层都有若干个“房间”,一共可以养殖5万只蛋鸭。
工作人员告诉我,传统养鸭离不开水,一般是在水面放养。然而,鸭子的粪便会直排到水中,容易造成水域污染。此外,放养的鸭子可能会与候鸟接触,容易感染或携带病毒,影响鸭群健康,“赶鸭子上架”,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鸭子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住进“楼房”后,水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大家看,在每个笼子的中间,会有这样的 *** 式饮水器,24小时为鸭子供水。为了防止污染,设备下方的传输带,会将污水和粪便统一收集,传送到粪污管道进行处理。
不仅蛋鸭住进了公寓,蛋鸡也同样采取了这种养殖方式。传统的鸡鸭养殖,有一个最费人力的环节,就是收蛋。因为每只鸡鸭下蛋时间不一样,如果没有及时收蛋,蛋可能就不新鲜了,还容易破损。但是现在这些养殖笼的底部,被设计成了轻微倾斜的坡面。
鸡鸭下蛋后,蛋就会自动滚落到前面的蛋带上,只需要打开开关,就能把各个笼舍的蛋统一收集。此外,这种养殖设备还能实现智能喂食,也就是说,蛋禽日常的管理,在这里已经实现了全程智能化。
不仅有现代化的“楼房”,这里还有现代化的养殖“保姆”,这个就是蛋禽养殖
,一个笼舍只需要这一个“保姆”就可以管过来。它不但可以对鸡舍鸭舍进行巡检,而且还能对温度、风速等环境要素进行感知。
机器人捕捉到的一张照片,鸡的嘴被一个蓝色的小框标识了出来,工作人员告诉说,鸡和小狗一样,假如鸡舍内温度较高,就会张嘴呼吸。机器人会对鸡的张嘴情况进行捕捉,一旦发现张嘴鸡的数量过多,就会发出预警,工作人员会之一时间观察,判断是否需要调节室内温度。
通过机器人和传感器,每个笼舍的蛋禽健康状况、产蛋量、喂料量等情况,都会实时上传到智慧养殖平台。而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计算出“料蛋比”,也就是每产一斤蛋,需要用多少斤饲料,这个关键的数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科学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如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养殖技术提升,这里的料蛋比从曾经的2.5比1,变为了1.9比1,成本降低的同时,产量也大幅提升,这就是这场鲜蛋丰收背后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养鸡机器人“木鸡郎”实现智慧养殖
新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蛋禽养殖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刚刚记者提到蛋鸡养殖机器人,它究竟都有哪些特殊本领?
正在鸡舍里来回巡视的,就是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养鸡机器人,它的名字叫“木鸡郎”,它会24小时在岗,按照既定的路线自动巡检。
总台记者 黄珊:大家看,这个“木鸡郎”机器人的侧面有八个发光的摄像头,对应的就是一侧四层的鸡架,在行走的过程中,机器人会根据鸡舍的高度,来自动伸缩调整,用摄像头对着每层的鸡笼进行拍照,然后通过AI算法对鸡的外貌和行为特征进行识别比对,来找出问题鸡,整个巡检结果会之一时间上传到了数字平台,也会同步到饲养员的手机里。
蛋禽养殖基地养殖负责人 杨春节:像这个鸡,就是我们机器人识别出来的寡产鸡,这个鸡之一,它的颈部蜷缩着,再从外貌特征方面来看,它的鸡冠就比较小,健康鸡鸡冠是比较大的。
巡视完整栋鸡舍,机器人还会自动跨舍巡检,也就是说,一个机器人,一天能管理20万只鸡。
蛋禽养殖基地养殖负责人 杨春节:传统检死鸡、弱鸡和不产蛋鸡要耗费很多时间,一个饲养员大概要两个小时才能检测一遍,自从使用机器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机器人对死鸡辨别率已经达到99%以上,弱鸡和不产蛋鸡的识别率也达到90%。
除了看护鸡群,机器人还要管理鸡舍,因为这里的光照、温度、风速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鸡群健康。
蛋禽养殖基地养殖负责人 杨春节:比如说机器人上面有一个风速仪,可以实时监测鸡舍里面的风速。除此以外,鸡舍里面的温度、湿度,也能实时监测到,能够实时形成一个环境云图,而且它还能监测每一笼鸡,产了多少个蛋,方便我们分析料蛋比。料蛋比就是鸡吃多少料产多少蛋,这样更有利于科学进行喂养。
目前,已有150多台“木鸡郎”机器人在全国80多家大规模养鸡场运行。今年2月以来,机器人还远销海外,这也是我国蛋禽养殖机器人首次出口。
蛋禽养殖基地生产负责人 李国彬:现在已经销往国内的各大规模化的蛋鸡养殖场,有将近200台,今年我们机器人还实现出口,销往日本和马来西亚。
从蛋禽养殖到蛋品加工 助力“鸡蛋自由”
除了蛋禽养殖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鸡蛋自由”的背后,还离不开从蛋禽育种养殖到蛋品加工,再到蛋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条。这两年来,这里生产的鲜蛋以及蛋加工制品,不仅供应各地,还远销海外,继续跟着记者去现场一探究竟。
总台记者 黄珊:这里就是蛋品的一个加工车间了,大家看,我身旁的这条生产线,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条集蛋品分拣、消毒、清洗、烘干、涂膜、喷码以及重量分级于一体的全自动化的蛋品清洁生产线。
通过传送带,一颗颗鲜蛋从养殖区被送抵初加工车间。在这条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上,鲜蛋被自动分拣码放,随后进入清洗消毒环节。
总台记者 黄珊: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鲜蛋洗了容易变坏的说法,这是因为鲜蛋的表面是有一层保护膜的,这层保护膜就像一层胶质,可以隔绝细菌并且延缓水分蒸发。一旦把鸡蛋清洗了,保护膜就会受到破坏,但是,我们都知道鲜蛋产出后,蛋壳上难免会沾染一些污染物,那应该怎么办呢?为此,这条生产线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式。
蛋禽养殖基地负责人 余劼:我们在清洗鸡蛋过程中,确实我们把原有的保护膜给清除了,但是我们马上就给它喷上一层新的保护膜。这好比去掉它的脏衣服,又给它穿上一件新衣服。这样的鸡蛋既干净卫生,又能够得到很好保鲜。
先清洗杀菌,再重新喷膜,随后鲜蛋要进入“挑拣”环节,挑出有破损或裂纹的裂隙蛋,这也是过去最费人工的一个步骤。
蛋禽养殖基地负责人 余劼:使用声呐系统,我们通过对逐个鸡蛋的表面多点位敲击,去分析它的声音,来发现有裂缝的鸡蛋,把它剔除出来,避免混在我们商品蛋里,它会影响保质期。
经过初加工的蛋品,一部分会运往各地市场,另一部分则会被送往加工厂, *** 成茶叶蛋、卤蛋、皮蛋、咸蛋黄等加工制品。
蛋禽养殖基地负责人 余劼:我们的产品也出口到世界各地,像北美市场,我们的供给量可以达到这个品类的30%到40%。现有欧盟我们会占到50%到60%的份额。
除了蛋禽养殖和蛋品加工,当地还将蛋禽的粪污进行回收再利用。在养殖基地内,就设置了一个有机肥加工厂,每天,养殖设备会定时自动收集蛋禽粪污,通过管道运送到这个加工车间里, *** 成有机肥,不但降低了蛋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实现废物再利用。目前,这里每天能生产加工30到40吨的有机肥。
蛋禽养殖基地负责人 余劼:我们现在的产业链,事实上已经覆盖了育种养殖、蛋品加工,还有蛋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把蛋禽的粪污制成有机肥销售给农户,进入种养结合的这种绿色循环,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