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当日,复旦大学发文缅怀,回顾了杨振宁在复旦留下的很多珍贵瞬间。
复旦大学在文章中称,于复旦而言,杨振宁不仅以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激励一代代学子投身科学,更与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与长久的学术合作——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本人,更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被认为是“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1980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1984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

《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抽印本
杨振宁曾感慨:“我过去有个猜想,在国内大学中有实力很强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次接触,证实了我这个想法。如果这样强的研究力量能和重要的题目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快的进展。”他还以谷超豪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例:“如果能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学术动向,抓住问题之所在,国内的这种力量会很快发挥出来。”
1977年,杨振宁再与复旦合作,与数学领域的忻元龙、李大潜以及物理领域的倪光炯等人,共同发表了《局部对偶的黎曼空间和引力瞬子解》及《欧氏空间瞬子解的几何解释》。
学好物理并不难,只要有好奇心“诱惑”
如果要问,复旦史上最火的讲座是哪场,杨振宁先生的一定名列前茅。

2009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作讲座。复旦大学 图
2009年,87岁的杨振宁应邀赴复旦访问并作专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物理的诱惑”。“当天盛况,我至今都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周磊当时是物理学系教授,全程负责了杨振宁的接待工作,对当时的盛况历历在目。
演讲设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杨玉良主持。大家很早就开始在门外等候,场面之火爆可谓“史上空前”。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前、过道上、门口都站满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因事晚到,只能坐在台阶上。
“他的演讲既有学术高度,但又非常简洁明了,即使只是大学一二年级的物理学专业学生,也能从中收获良多。”当时也在台下的陶瑞宝仍然清晰地记得。
演讲前,杨振宁提前把幻灯片发给了周磊。“我一看,几乎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简洁的公式和文字。当时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太专业、太艰深。可当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深入浅出。”周磊印象深刻。
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在周磊看来,那不只是在讲,而是在点燃,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
演讲前,杨振宁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师生座谈时提到,他曾参观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认为那里环境开阔、视野宏大,是理科发展的理想之地,如果能把复旦的物理学系搬过去,一定会迎来更大发展。几年后,包括物理学系在内的多个理科院系陆续迁入江湾校区。“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周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