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复旦大学计算机建系五十周年大会在相辉堂举行。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据复旦大学介绍,复旦计算机学科的起步可追溯至1956年——中国自主研制的之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这台今天看来有些笨重的机器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计算科学的黎明,发出一个民族科技自强的宣言。
此后,一系列“之一”接踵而至:1964年的国内之一批数字电子计算机“602型,”1971年的我国之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ALGOL-60编译器”。
1975年10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之一,也是复旦有史以来规模更大的科系。
1984年, *** 同志听取计算机科学系鲍振东老师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系统的汇报,当小平同志看到两位小朋友用高级语言编程、输入、打印时,意味深长地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1995年,复旦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进入新世纪,复旦计算机系迎来跨越式发展。 2025年4月,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扬帆启航,以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班底,整合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旨在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构建从“0”到“1”的“复旦版”核心能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原生动力。
复旦打造的智能计算平台CFFF 2.0,是国内高校更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之一,以先进的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有力支撑了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任务,成为国内首个覆盖“教-学-研”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由邬江兴院士团队研制的机载晶圆智算系统成功打造了首个晶圆级 *** 互联系统等系列样机,在先进计算架构上实现原创突破,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了“复旦方案”。
邱锡鹏教授团队开发的MOSS作为国内首个类ChatGPT大语言模型,已成为中国影响力更大的开源大模型之一,正让世界听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强音。
漆远教授团队打造的伏羲气象大模型,以全球15天逐小时预报3秒完成的惊人速度,重新定义着气象预测的精度。

如今的复旦计算机学科,三院士领衔六大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直达未来。在这里,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机会进入院士团队参与前沿研究。
更值得一提的是,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联合全校开设41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并与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推出“AI-生物学”本博融通培养项目,让跨界成为新常态。复旦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学生关注真正的兴趣,而非仅仅追逐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