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掀起全国省域足球联赛热潮之际,江西没有陷入空谈和争论,而是用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草根赛事,踢出了自己的节奏。没有明星球员,没有巨额投入,参赛者多是教师、职员、学生这些普通人,却点燃了11座城市的 *** 。4万余名观众齐唱《十送红军》,“凭球票游江西”成为新风尚,线上话题突破10亿阅读……2025赛季的赣超,已经不仅仅是一轮足球赛,更是一次发展的生动破题。
它展现着“坦然借鉴”的清醒。有人称其为“抄作业”,但真正的借鉴是读懂规律、把握精髓、为我所用。当别处还在犹豫,江西已派出专班赴江苏取经,系统梳理赛制架构;当外界争论不休,江西已规划出南北分区、66场对决的完整赛程。这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理性选择:借他山之石,省试错之累。发展如赛场,不知方向的奔跑终是徒劳;看清前路,才能找准自己的节奏。

▲赣超揭幕战的南昌球迷在看台上玩起了人浪。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继红 摄
它彰显着“扎根本土”的自觉。参赛者须有江西户籍或本地社保,不请外援,不追明星。这看似“自缚手脚”,实则是精准定位:这不是职业联赛,而是江西人自己的节日。场上奔跑的是身边人,场下助威的是自己人。银行职员进球,全场高呼其名;体育老师带伤坚持,看台响起“老师加油”……这种由共同身份编织的情感认同,是任何明星效应都无法替代的温暖。在这里,足球不只是竞技,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归属。赣超将“人民”二字写进了规则深处,让赛事真正生长于江西的红土地中。
它体现着“融合出圈”的智慧。一张球票,可游滕王阁、庐山、三清山等200多个景区,享食宿优惠,形成“看球+旅游+消费”的完整闭环。鹰潭一场主场赛,带动游客增长三成,餐饮营业额翻番。这不是偶然,而是“体育+”生态的精心布局。当《映山红》在吉安赛场回荡,当《十送红军》在赣州看台响起,人们听到的不仅是歌声,更是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发展从来不是单线前进,而是一场资源整合、系统推进的实践。赣超的智慧,正在于它跳出了体育的范畴,以联结与融合打开了新的局面。
它蕴含着“马上就办”的作风。球迷反映南昌八一体育场灯光暗,4天后新灯亮起;观众吐槽鹰潭体育馆座椅旧,20天更换2万个座席;夏夜闷热,增设免费饮水点;球衣太“洋气”,立即全换中文名……这些细节见证诚意:这不是“上面布置”的任务,而是全民参与的事业。群众提意见, *** 速回应,企业齐跟进。这种“听劝即改”的效率,让普通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发展最怕自说自话,最难能可贵的是双向奔赴。当治理的细节覆盖每一处体验,当“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化为一次次及时回应,政策便有了温度,信任便有了根基。
它凝聚着“久久为功”的定力。赣超不追求一时热闹,已着手制定3年规划,推动品牌化、专业化、生态化。它不求“一战成名”,但求“绵绵用力”。这份定力,来自对发展规律的尊重,来自对人民主体的敬畏,也来自对省情实际的清醒认知。真正的超越不在于起跑快慢,而在于能否坚持自己的方向、走稳自己的道路。从借鉴到创新,从赛事到治理,从火爆到持久,赣超的每一步都在诠释一个朴素的道理:发展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续耕耘。
草根赣超,带来什么?它不是终点总结,而是起点启示。它告诉我们,后发不必焦虑“起步晚”,方向对了,慢即是快。当11座城市为一场联赛全力以赴、携手同行,当千万普通人因热爱而相聚、因参与而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足球的希望,更是这片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之光。
原标题:《大江球评:草根赣超,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