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进
2025 年前三季度,GDP 同比增长 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 0.2、0.4 个百分点。分季度看,2025 年一、二、三季度 GDP 同比增速分别为 5.4%、5.2%、4.8%。
10 月 20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述中国经济增长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在数据发布当天发文表示,三季度 GDP 增速回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全年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放眼全球,5.2% 的经济增长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能够经受住风吹浪打甚至狂风骤雨的考验。
拆分来看,5.2% 的 GDP 增速传递出多重信号:在拉动经济增长的 " 三驾马车 " 中,消费已稳定成为之一大动力;消费在稳定增长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有待相关政策进一步出台;中国经济在 2025 年乃至 " 十五五 " 时期,仍有强大的增长韧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顶住内外压力,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前三个季度的 GDP 增速呈逐季下行的态势。接下来,受需求收缩制约,预计四季度 GDP 增速可能将继续呈现下行态势。要确保实现 5% 左右的 GDP 增速目标,第四季度必须持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张林表示:" 全年实现 5% 的增速目标并不困难,难点仍在于弥合微观感受和宏观统计之间的温差。一个能够被微观主体及各个部门充分感知的 4% 增长,可能比一个外生动力拉动的 5% 增长更难,但也将更具长期意义,它能为增长中枢的上行打下更好的基础。"

之一重: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在外贸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投资低增长的背景下,消费成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3.5%,拉动 GDP 增长 2.8 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升 9.0 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56.6%,拉动 GDP 增长 2.7 个百分点。
从更长时间维度看,消费已稳定成为近三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22 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2.8%,2023 年、2024 年则分别为 82.5%、44.5%。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居民消费、 *** 消费和生产消费增长势头良好。居民消费和 *** 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两种形态,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离不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推动。近几年,提振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工作的 " 主基调 "。202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 列为 2025 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
例如,从消费端看,今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25.3%、21.3%、20.5%、19.9%。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力度大。今年国家分四批向地方下达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一政策有效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带动了相关商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在扩大服务消费系列政策措施带动下,服务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有力拉动了消费市场增长。
10 月 20 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良好局面的背后,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效实施," 两新 "" 两重 " 政策加力扩围,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整治 " 内卷 " 等一系列政策发力显效,既为当前经济运行 " 稳底盘 ",也为长远发展 " 蓄势增能 "。
第二重:消费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进入 2025 年,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大动力,多项相关数据出现一定波动。
其一,5 — 9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 " 社零 ")同比增速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9 月增速已跌至 3.0%;其二,今年 CPI 同比增速整体低增长,其中 2 — 5 月和 8 — 9 月 CPI 均为同比负增长。
张林表示,第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走高,主要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导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走低,而贡献率统计本身并不能反映消费绝对规模的增长情况。
张立群表示,总体来看,宏观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高度警惕由市场引导的需求收缩趋势。
对于消费不足的成因,潘向东表示,一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多年调整,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二是就业压力增大,收入预期不稳;三是资本市场波动抑制财产性收入与财富效应;此外,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 " 内卷 " 加剧,产成品价格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名义消费。
张林则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同比增速低于实际同比增速,体现出名义 GDP 增速偏低,对微观主体主观感受的改善不够友好。与此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名义增速为 4.5%,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增速 0.6 个百分点,说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相对缓慢。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比较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更加 " 精打细算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前三季度食品、衣着及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速,相较二季度边际下行。
与此同时,虽然近期权益市场上涨明显,有助于改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张林也提及,在储蓄存款利率下调及房租下调的背景下,前三季度居民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也偏低,仅为 1.7%。同时,从三季度的金融数据来看,居民部门在房价下行背景下仍处于去杠杆过程中,资产缩水效应对消费的制约依然存在。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接下来一系列宏观政策预期将推出,包括促进收入增长及稳定房地产市场。
10 月 20 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下阶段,要加力提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发展预期,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潘向东表示,三季度以来,经济数据下滑已触发部分逆周期政策工具启动,包括消费 " 双贴息 " 政策、8 月北上深限购政策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报批加快设立 5000 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如果四季度经济数据回落压力进一步增大,将对微观主体消费及投资信心产生影响,届时新的稳增长增量政策也需加快出台,预计相关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将进一步推出。
最近半年,潘向东持续呼吁通过提振股市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他表示,提振需求的核心是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有钱才愿意消费。但在外需面临冲击、国内房地产市场供给过剩的背景下,为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股市和社保成为最值得考虑的抓手。
廖博则建议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特别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并根据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 建议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更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持续适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健全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比之下,张林表示,四季度拖累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点仍在房地产领域,进一步稳定房地产的措施仍有发力必要。同时,逆周期政策操作仍有余地。货币政策在降准降息方面仍有空间,特别是降准空间依然较大。而央行如果能重启购买国债操作,将能在改善流动性及引导货币供给预期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第三重:大概率实现全年 GDP 增速目标
今年初,《 *** 工作报告》提出 5% 左右的 GDP 增速目标,而前三季度 5.2% 的 GDP 增速高于该数值。多位宏观专家认为,今年能实现全年 GDP 增速目标。
回顾 " 十四五 " 时期,中国 GDP 总量接连跨越 110 万亿元、120 万亿元、130 万亿元三个大台阶,2020 — 2024 年的年均实际增速为 5.5%,远高于同期世界 3.9% 的年均增速。
潘向东表示,从当前经济数据和发展态势看,今年大概率能实现 5% 左右的 GDP 增速目标。综合判断,预计第四季度 GDP 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至 4.6% — 4.7% 区间。即便四季度经济延续二、三季度的温和回落态势,只要不显著脱离中枢水平,且随着前期政策工具逐步落地生效,经济增速仍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发布的报告提出,着眼于稳定四季度及 2026 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必要性上升,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预计在稳增长政策发力带动下,四季度 GDP 增速有望达到 4.7% 左右,进而顺利完成全年 "5.0% 左右 " 的经济增长目标。
相比于全年增速目标,张林表示,实现 5% 的 GDP 增长目标并不困难,但需注意持续弥合宏观统计和微观体感之间的温差,特别是居民、企业和地方 *** 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压力仍需进一步缓解。这意味着宏观政策发力方向,除提振投资外,继续扩大 " 投资于人 " 的力度仍有必要,包括稳定资产价格以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养老育儿等领域扩大补贴范围、在 " 反内卷 " 的同时做好稳岗扩岗工作等。
展望 " 十五五 " 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走势更值得关注。
10 月 17 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及其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 " 十五五 " 规划前瞻提出, *** 部门可能为 2026 年设定 " 约 4.5%" 的 GDP 增长目标,然后在 2030 年前逐步转向 " 约 4%"。
在具体的政策上,陆挺预估,以房地产行业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仍将继续作为增长支柱, *** 可能会加大力度清理房地产市场的债务问题并修复财政体系。其次, *** 部门可能会努力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尤其是养老金制度,以实现经济收入的重新分配。
在潘向东看来,2026 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可能会设定在 4.5% 至 4.8% 左右。考虑到 " 十五五 " 时期是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2035 年远景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较 2020 年翻一番。要实现该目标,2026 — 2035 年 GDP 年均增速需保持在 4.4% 以上。
实际增速方面,潘向东预计," 十五五 " 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 4.5% — 5.3%。乐观情形下," 十五五 " 时期年均增长指标将设定为 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