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新青年馆
10月21日在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博士围绕 “供需再平衡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主题,结合 9 月及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从经济整体态势、关键亮点、潜在隐忧及应对策略四方面展开深入论述,为理解当前经济运行逻辑提供了框架。
一、宏观经济整体态势:供给端改善显著,需求端亟待加强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特征是 “供给端大幅改善,需求端亟待加强”。从 “十三五” 到 “十四五” 的十年间,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我国在基建建设、出口产品竞争力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需求端的疲软使得宏观经济呈现供需失衡状态,也正因如此,“供需再平衡” 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主题。
对于 9 月及前三季度经济表现:一是 “有完成全年计划的信心”,二是 “有令人惊喜的亮点”,三是 “有令人担忧的现状”。这三句话既肯定了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也不回避当前面临的挑战,形成了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全面认知。
二、经济运行的信心来源与惊喜亮点
(一)完成全年计划的信心:GDP 增速达标,四季度目标可期
信心主要源于 GDP 增速的稳定表现。截至三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5.2%,结合其他专家观点 —— 如邢自强首席分享的海外积极信号、王首席的测算及毛教授的论述 —— 四季度实现 “四点几” 的增长目标具备可行性,这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市场对中国经济全年表现抱有合理预期。
(二)令人惊喜的亮点:9 月进出口数据超预期,多区域出口成支撑
9 月经济数据中,最振奋人心的亮点当属进出口表现。当月出口同比增长 8.3%,远超 3.9% 的预期值;进口同比增长 7.4%,同样较前值 6.2% 有明显提升,在消费指标疲软的背景下,进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
从出口区域结构看,呈现 “多元支撑、亮点突出” 的特征。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 56.4%,较前值提升 30.6 个百分点,相当于实现 “半倍增长”;对拉美出口同比增长 17.5%,保持强劲增势;对欧盟出口虽单月增速 3.8%,但同比仍达 14.2%,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东盟作为我国传统出口 “大头”,虽增速相对平缓,但凭借庞大的贸易基数,依旧贡献了稳定的出口增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美出口降幅达 27%,但非洲、拉美、欧盟、东盟四大区域形成有效支撑,完美诠释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的贸易韧性。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占比达 65%,船舶出口规模显著,这也为交通运输部针对美国对我国船舶行业打压采取反制措施提供了逻辑支撑。进口方面,集成电路进口需求突出,在美国制裁前,我国从日本、韩国等地区大幅增加集成电路进口,形成了 “出口四大支柱、进口三大区域稳定” 的贸易格局,有效对冲了消费下滑带来的经济压力,当前消费对 GDP 贡献度约 55%,但消费增速从 6.4% 连续五个月下降至 3.0%。
三、经济运行中的隐忧:通缩预兆显现,消费持续疲软
在肯定积极因素的同时,李康博士也着重强调了当前经济面临的隐忧,核心集中在 “物价低位运行” 与 “消费持续下滑” 两大问题。
(一)物价低位运行:通缩预兆值得高度警惕
9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跌 0.3%,且已连续多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若拉长周期观察,CPI 在 30 多个月内始终未超过 1%。尽管中国经济具有自身特殊性,无法直接判定已进入通缩阶段,但 “通缩预兆” 已十分明显。李康博士特别指出,通缩对经济的损害有时比通胀更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的 “滞胀” 担忧,李康博士认为 “过于杞人忧天”。当前我国 GDP 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稳定在 5% 左右的区间,且结合中央会议精神与 “十五五” 规划导向,明年实现 5% 左右的增速仍有较大可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决定了 “滞胀” 判断缺乏事实依据。
(二)消费持续下滑:关键消费场景表现不及预期
消费作为 “三驾马车” 之一,其持续疲软进一步加剧了需求端压力。除了消费增速连续下降外,10 月直观数据也反映出消费信心不足:十一假期电影产业收入仅 18 亿,为连续三年下降,规模仅相当于 2019 年水平;尽管出游人数有所增加,但人均消费显著偏低。这些现象表明,居民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仍需进一步提振,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将对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造成制约。
四、经济破局的核心策略:聚焦需求提振与结构优化
针对当前经济供需失衡与需求端疲软问题,李康博士结合 “创新性破坏” 思维(源于熊彼特经济学,2024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莫基尔、阿吉翁和霍伊特进一步深化该理论),提出四大核心应对策略,其中 “保障老年人养老金、提升年轻人工资” 与 “鼓励消费”“积极股市政策” 共同构成了破局关键,尤其前两者需重点推进。
(一)反内卷:找准根源,避免 “为反内卷而反内卷”
李康博士认同 “反内卷” 的必要性,但强调需先明确内卷产生的根源,避免将现象与原因混淆。当前部分领域的内卷本质是需求不足、产能消化不畅与资源分配不均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仅停留在 “反内卷” 的表面动作,而不解决核心矛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局面。后续需结合需求提振与产业升级,为经济活动创造更合理的发展空间,从源头上缓解内卷压力。
(二)鼓励消费:短期直接发钱,长期推进国民收入倍增
消费是需求端的核心,也是当前经济的薄弱环节。在 CPI 连续 30 个月低位运行、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下,需出台 “创新性新招”,而非依赖传统政策工具。
从长期看,消费的根本支撑是收入,需制定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纳入 “十五五” 或更长周期规划。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本质是对未来养老、医疗、就业的担忧导致 “预防性储蓄” 增加,若能通过收入倍增计划稳定未来收入预期,将从根本上激活消费信心,让居民 “敢消费、愿消费”。
从短期看,前几年推出的消费券、旅游补贴等政策虽有效果,但与 “大幅拉动消费” 的目标仍有差距。李康博士提出 “直接给国民发钱” 的创新性建议:按每人 1000-2000 元标准发放现金,若发放 1000 元,全国需 1.4 万亿元;发放 2000 元,需 2.8 万亿元。资金来源可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解决,最终消费增长将反哺 GDP,形成 “发钱 - 消费 - 增长” 的良性循环。
这一政策的优势显著:一是边际效益更大化,对低收入阶层而言,三四口之家 6000-8000 元的补贴可解决子女入学杂费、午餐等实际问题,如部分贫困家庭因负担不起杂费、午餐费,让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可直接改善这一状况;对中等收入阶层,可 *** 家电更新,推动轻工业发展、消化过剩产能;对高收入阶层,即使消费意愿低,也可能带动高端餐饮等领域消费,间接解决就业问题。二是避免腐败与统计优化,无需划分贫困线,划分易引发公平争议与腐败,实现 “人人有份”,同时居民领钱时签字按手印,可更精准地摸清人口底数,为人口政策与经济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三)就业优先:保障老年人养老金,重点提升年轻人工资
在就业与收入分配领域,李康博士明确反对 “降低老年人养老金以缩小与年轻人工资差距” 的观点,主张跳出 “存量思维”,从 “增量” 角度解决问题,核心是 “老年人养老金不要减少,提高年轻人工资”。
1. 老年人养老金应坚决保障,而非削减
李康博士指出,部分专家提出 “老年人工资太高(部分机关退休人员可达 1-2 万元),年轻人工资低,仅三四千元,应降低老年人养老金” 的观点,本质是 “存量博弈” 思维,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从历史贡献看,当前领取较高养老金的老年人,在 80 年代初工资仅四五十元,长期处于 “低工资、高奉献” 状态,如今的养老金是对其过去贡献的 “补偿”,是 “老有所养” 的应有之义,不应因当前年轻人工资偏低而削减。从社会效应看,老年人养老金较高但消费能力有限、生命周期较短,且在家庭面临困难时,如年轻人买房需 “六个钱包” 支持,老年人往往会主动补贴后辈,这既有助于缓解年轻人压力,也能维护社会稳定,是 “共同富裕” 的生动体现 ——“老人先富、后辈后富”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非 “拉平贫困”。从国际对比看,若不按购买力平价,仅按 1:7.2 的汇率计算,我国老年人平均养老金与国外相比并不高,不存在 “过高” 需削减的基础。
2. 年轻人工资应重点提升,从增量上缩小差距
李康博士强调,解决 “老年人与年轻人收入差距” 的核心,不是 “削峰”降老人养老金,而是 “填谷”提年轻人工资。
从经济逻辑看,年轻人是消费与创新的主力,提升其工资水平能直接激活消费需求,同时激励其投入教育与技能提升,形成 “工资增长 - 消费升级 - 产业升级 - 就业质量提升” 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缓解内卷与需求不足问题。从政策导向看,应通过产业升级创造高收入岗位,通过税收优惠、更低工资标准上调、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为年轻人工资增长提供支撑。从社会价值看,提升年轻人工资能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缓解 “就业焦虑”,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
“把老人拉下来和年轻人一起贫穷” 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提升全社会收入水平,让老人安心养老、年轻人安心奋斗” 才是科学路径,只要跳出 “存量思维”,聚焦增量提升,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股市政策:以积极股市政策接替房地产,反哺实体经济
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领域,他表示“我们能不能把股市作为一个接替房地产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呢?”。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整,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而高科技产业与资本市场是关键方向 ——2023 年市值超过茅台,已展现出科技企业的增长潜力,类似国外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推动股市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国也具备复制空间。
李康博士指出,当前股市管理存在 “怕涨不怕跌” 的思维误区,而国外多数市场 “怕跌不怕涨”。
“我们能不能把股市作为一个接替房地产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呢?我们的思维还是过去的思维,总觉得泡沫多了,美国涨了4万多也有泡沫,那什么时候泡沫是多?如果它从4万多下跌到3万,但至少在2万拿到的人得到了足够的收入。我们某种思维下总是怕涨不怕跌,好多世界上其他的管理是怕跌不怕涨,跌的时候要出来说话,涨的时候不吭声,但我们有时候不太一样。当然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已。当然涨太高要调控,在全世界国家都正常,但我研究这么多时间股市发展倾向,它害怕跌比害怕涨多,我们害怕涨比害怕跌多一些。我们能不能搞个均衡,或者我们能不能未雨绸缪,我们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能否搞一个积极的股市政策。”
建议推出 “积极的股市政策”,一方面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加强信息披露、打击内幕交易等方式规范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如股市补贴、税收优惠、货币政策如流动性支持,引导股市稳定增长,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红利。
他以 “十一假期出游人数暴增或与 9 月股市好转有关” 为例,说明股市上涨能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而 *** 消费;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通 “资本市场 - 实体经济” 的桥梁,股市可为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反哺实体经济升级,成为接替房地产的 “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