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潮又来了,水电补贴时代正在宣告终结

音符科技网

涨价潮又来了,但这次不一样。

2025,一场史无前例的成本大挪移正在到来。很难有人置身事外。

全国最有钱的城市深圳,最近打算让自来水涨价 13.05%。

目前听证会还没开,不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综合价格涨幅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成语里的猴子," 朝三暮四 " 和 " 朝四暮三 " 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有没有让你选。

〓   图源:深圳发改委官网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经按下了涨价键。

水费广州涨了 34%,南京涨了 26%,北京一吨水也快要 5 块钱了。

燃气、电也都涨了,2023 年一年,全国至少 52 个市、县上调居民用气价格,基础居民气价(即之一阶梯气价)平均上调 0.256 元 / 方。

" 顺价 " 一词也走进了大众视野。原来有些涨不是涨,而是 " 顺 "。

类似的还有,安徽等地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以及之前的高铁涨价、广州地铁涨价、大学学费涨价等。

不过,有心人也应该观察到了,一边是水电燃气等必需品涨价,另一边则是手机汽车化妆品疯狂打折。

国补力度,还在持续加强。今年的 *** 报告提出,要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越来越多品类也在纳入范围,汽车家电手机无所不包。

如此反差,透露什么信号?为什么很多东西,一涨再涨?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确实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

无论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电气,出行的高铁、地铁,还是大学学费,价格都堪称是世界良心。

比如水价,很多城市就是成本倒挂,堪称白菜价。

据国际水协会的调查,用水 100m³ 以内时,2021 年我国四大直辖市平均用水价格为 0.7 美元 /m³,在全球 173 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均位于后 10%。

电价也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根据 Global Petrol Prices 统计,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居民电价平均为 0.531 元 / 每千瓦时,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58.6%,工业电价也是不到全球平均价的六成。

至于高铁、地铁、大学学费这些,更是跟欧美国家没得比,便宜太多了。无数歪果仁来了,都要喊 amazing!

不过,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羊毛终归出在羊身上。低价的秘密藏着哪里?四个字:土地财政。

低廉的价格背后,其实是巨额财政补贴。高涨的房价里头,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服务成本。

而随着这两年房价下行,卖地价格腰斩,土地财政开始熄火了。2023 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 5.8 万亿元,跌破 6 万亿,2024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跌破 5 万亿,为 4.8 万亿元。

地主手里也没有余粮了,财政压力自然就要上演大挪移。

过去二十年,我们将大量资金投向基建和公共服务,是因为工业化方兴未艾,基建拉动经济的效应明显,有路就有人走,有电就有人用。

如今,随着城镇化完成以及人口老龄化," 补贴换增长 " 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补贴的意义也越来越小。

2023 年燃气调价时," 顺价机制 " 这一专业术语首次进入公众视野。通俗的说,是让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价格逐步市场化。

有专家就点评说,这是 " 过去靠输血维持低价,现在要自己造血活下去 "。

补贴时代,正在和我们说再见。

除此之外,*其实也符合当下一个重要的方向——拉动内需。

当前经济的现状是一边不少企业在价格战中卷生卷死、裁员降薪,一边是居民对前景悲观,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 2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0.7%,ppi 同比下降 2.2%,并不乐观。

〓  图源:国家统计局

想要打破僵局,让物价温和上涨是办法之一。

简单来说,当市场普遍感受到 " 价格触底反弹 " 的信号,商家看好未来市场,觉得能赚到钱,就会扩大投资、增加 *** ,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愿意消费,也就形成了 " 企业赚钱 - 扩大生产 - 居民增收 - 敢于消费 " 的良性循环。

央行去年 2 季度就说 " 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到 4 季度就是 "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语气越来越重。

今年的 *** 工作报告中,就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在了 2% 左右,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物价适度上涨的重视。

高铁、燃气、水电这些刚需行业,率先有动作,其实也是撬动 " 物价温和回升 " 的杠杆。

天风证券的测算结果就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 4%、6%、8% 将分别带动 PPI 同比增速上行约 0.5、0.7、1.0 个百分点。

今年我们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规模可比 24 年翻了一倍。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的品种也扩大到了 12 种,覆盖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到农村。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还贴心地准备了 " 消费贷 ",部分消费年化贷利率也降到 "2 字头 "。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也从 30 万元提高至 50 万元,主打的就是一个买买买。

大力提振消费,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有助于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本轮深圳水费调整方案中,官方计算了涨价后对居民用户的影响:

如果是一家四口,按之一梯队更大用水量计算,月均增加支出 5.9 元,算下来一天两毛左右。对于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保障。

应该说涨幅不算大。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上一个公共服务免费或低价的时代,进入尾声了。

从深圳方案来看,今后的公共服务将偏向 " 谁享受谁付费 ",基本额度保障基本使用,基本额度外的超额部分使用成本将直线上升。

这次水价的 " 温和调整 ",既是对过往发展模式的修正,更是面向未来的探路。

虽然人们直觉上不喜欢*,但从历史上来看,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的那些年份,往往是就业更兴旺、经济更繁荣的阶段。

反过来说,邻国日本 " 失去的三十年 " 正是长期通缩伴随 GDP 停滞、失业率上升,企业压缩投资,影响至今。

正因如此,温和通胀其实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地方 *** 债务缠身的背景下,如果能保持合适的 cpi 通胀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能够有效稀释债务,缓解偿还压力。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促进物价温和回升 " 都会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导向,降准降息也会继续进行。

去年年底,我国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就已经达到了 151 万亿元。今年前两个月,人们还在疯狂存款,人民币存款增加 6.13 万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每天往银行存 100 个小目标。

消费和投资的意愿下降,有钱宁愿存在银行吃利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当躺平的钱重新活跃,经济的活力才能够被激发。

参考资料:

1. 且挣扎,一些女性选择入狱

2. 金融界:公用事业涨价:定价机制、原因及对通胀的影响

3. 刘晓博说财经:气价、电价、水价、高铁票价 ……

4. 堵钱眼的申公豹:有没有发现,2025 年很多东西又开始涨价了?

5. 深圳花木兰:暴涨 13%,深圳这是要疯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交出44%增速成绩单后,万辰市值缩水40亿元
  • 美联储主席热门人选Waller虽主张降息 但对特朗普并非马首是瞻
  • Teledyne因国防装备需求上升上调2025年利润预期
  • 关税战+政府停摆,美国农民双重困境下特朗普启动30亿美元援助
  • 寒武纪登顶A股吸金榜,总市值重返6000亿元!DeepSeek宣布开源最新大模型!科创人工智能ETF最高上探1.3%
  •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UnifyApps 融资5000万美元
  • 中国联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
  • “高薪招聘物流司机”实为骗保证金,团伙诈骗上百人被抓获
  • 重要信号,银行向上逼近“牛熊分界线”!双百亿银行ETF(512800)逆市10连阳,农行涨2.6%再创新高!
  • 万科一日内摘得成都徐州3宗涉宅用地,下半年来至少已在九城“补货”
  • 强者恒强,银行ETF逆市10连阳,“AI双子星”盘中脉冲!BD“新王”诞生,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放量溢价
  •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刘健男会见美国信息产业机构代表团一行
  • 黄河几字弯的文化“活化石”与鄂尔多斯民俗
  • 上海发布三项通告,加强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
  • 拉卡拉前三季度净利3.39亿元,同比下降33.9%
  • 今年冬天是冷冬?关于“冷冬”,专家给出这个判断
  • 国产创新药BD“新王”诞生!股价天量巨振!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全天放量溢价,资金加速“抄底”?
  • 但斌最新92亿持仓曝光:大举买入阿里巴巴,新进博通等AI产业链标的
  • 云南规定中小学四个年级可统一组织采购校服,学生和家长可自愿选择
  • 香港海洋公园:上一财年亏损2.75亿港元,大熊猫带动入场人次和收入连续四年上升
  • 外交部部长助理蔡伟会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一次审议大会候任主席、越南常驻联合国代表杜雄越大使
  • 海口“三港”定于22日24时恢复运输
  • 观察|孟加拉国也想买中国歼-10战机,可能性有多大?
  • 美股财报季开局亮眼 或创四年来最佳表现
  • 郭富城官宣三胎产女,晒女儿正面照报喜,他现身接宝宝回家一脸疲态
  • 北京前三季度GDP为38415.9亿元,同比增长5.6%
  • 朝鲜射导弹,韩媒向中国外交部提了这个问题
  • 梅忠堂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党委书记
  • 橡树资本等三家机构加入路劲境外债权人小组,小组持有份额超6亿美元
  • 中原银行管理层调整 上半年高管薪酬减少236.4万
  • 日本迎来史上首位女首相,经济政策将走向何方?
  • 江西前三季度GDP为25680.2亿元,同比增长5.4%
  • 中再产险总经理:服务企业“走出去”,我国保险业存在保险供给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挑战
  • 观察|数据驱动?模型驱动?什么是决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变量
  • 观察|上海经济数据里的“大城韧劲”
  • 114亿美元最大BD金额,信达生物冲刺全球TOP级,为什么股价却跌了?
  • 豫园股份(600655)4名股东合计质押1.97亿股,占总股本5.06%
  • 泰凌微:国家大基金计划减持不超2%公司股份
  • NBA各队为何要对勇士心存忌惮?首秀开门红就是答案
  • 时空科技:拟收购嘉合劲威100%股权,股票明起复牌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