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刚刚,市教委就广大市民关心的几个问题予以回应。
问: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高中阶段教育对下牵引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夯实“基点”意义巨大;对上肩负着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支撑“龙头”的作用。办好高中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上海普通高中发展进入到新阶段,面临“扩优”和“提质”并重的发展任务。一方面适龄学生普通高中入学数量持续攀高,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面对较大压力,需要系统筹划,盘活教育资源,以应对入学过峰挑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优质高中需求不断增强,需要激发每一所普通高中办学活力,让每一所高中能够获得发展机会,增强其教育服务功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持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更公平优质”的教育。
问: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坚持办好每一所高中、育好每一位学生,整体推动高中学校扩优提质为主线,致力形成“布局合理、分类协同、特色鲜明、评价科学、治理现代”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常态,让每一所高中都有“增值跑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赛道”,建成与教育强国要求相匹配、与上海城市定位相适应,让人民满意的公平、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
问:方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扩资源”。通过高起点新建、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和完全中学,挖潜扩能,加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通过加强薄弱高中建设、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建设科学高中、推进职普融通等试点,丰富高中特色发展的类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教育。
二是“夯内涵”。以“分类+增值”的方式激发每一所普通高中办学活力,抓住育人关键环节提升立德树人和因材施教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生长,实现普通高中“更公平、更优质”的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健全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推进素养导向教学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校长领导力,打造适应高中发展新常态的教师队伍,创新师资流动机制;加强数智技术赋能高中发展,构建数智赋能教学新范式,夯实智慧教育基础,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三是“促协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共营开放协同的育人生态。
问:方案提出的“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怎么理解?
答:这是落实“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布局和育人方式改革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是实现资源弹性优化与充分利用。从中学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来看,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面临着学龄人口“梯次达峰”的压力和挑战。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结合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适时调节不同学段规模,在学位供需波动时更具弹性,也能促进跨学段实验室、图书馆、剧场、特色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教育资源的不足或浪费。
二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持续探索。一直以来,上海部分学校探索长学制贯通培养并取得了系统性的工作经验,方案提出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构建一体化培养链,让学生成长路径更连贯,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能。长周期贯通培养的实质是对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实现资源的贯通使用,并非取消中考。
问:为什么要开展“新优质高中成长项目”试点?
答:“新优质高中成长项目”,主要是针对办学基础较弱、发展主动性较强的高中,以新的质量观为引领,以面向全体学生、多元办学、注重进步、稳健发展为愿景,通过精准识别与结对帮扶、资源与政策倾斜、多维评价激励、系统支持与主动发展相结合等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学业增值、情感增进、幸福增强。实施该项目在于激活每一所普通高中的内生发展动力,抬高底部,提升普通高中整体质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高中教育更加公平优质。
问:为什么要发展科学高中?
答:科学高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类型,是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未来科创人才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
开展科学高中建设试点,通过系统性改进学校科学教育育人方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优化学习空间和设施设备建设,统筹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服务学生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个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全新育人生态,培养具备扎实科学素养、卓越创新能力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未来创新人才预备队。科学高中建设既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也致力于科创人才早期培养,通过厚植科学教育沃土,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问: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
答:一是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必须“扎根课堂”,形成校长扎根一线的教学领导生态。
二是打造适应高中发展新常态的教师队伍。聚焦育人方式变革,重点提升教师新教材使用与教学变革一体化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创新教育能力。同时围绕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实施要求和学生高阶学习需求,市、区、校协同,打造学科教学研训中心,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是创新教师流动机制。统筹校长和教师流动,深化组团式帮扶,弥补薄弱学校短板,缩小不同学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问:如何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答:方案设计了新优质高中成长项目、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学科高地建设项目、创新引领改革项目4个重点改革试点项目,引导高中学校在承担主要任务的过程中,聚焦其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探索、攻坚克难。重点改革试点项目面向全体学校,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赛道”和生长点。